张家口新闻网记者谢岩
新歌剧《白毛女》于1945年在延安首演以来至今久演不衰,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它强烈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被繁衍发展成电影、芭蕾舞剧、京剧及众多地方剧种,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还传播到海外,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经典代表作。
抗战胜利后,解放区百余位著名作家、艺术家齐聚张家口,《白毛女》在延安首演的原班人马也来到张家口。1946年初,新歌剧《白毛女》在张家口人民剧场公开演出,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盛况空前,在张家口写下了中国新歌剧创演的一段传奇。
贺敬之:修改剧本让《白毛女》成为经典
1945年8月,张家口第一次解放后,张家口云集了从延安过来的抗敌剧社、挺进剧社、群众剧社等十几个当时著名的文艺团体和最优秀的戏剧演员。《白毛女》的编剧、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位。
贺敬之,1924年出生在山东峄县贺窑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因热爱读书,奠定了一生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石。1940年4月的一天,贺敬之携带自己在奔赴延安的路上所写的组诗《跃进》,意气风发地赶考鲁艺文学系,并被鲁艺录取。
1944年,鲁艺院长周扬收到“白毛女”故事的草稿,主张将“白毛女”创作成剧目,后成立了《白毛女》创作组,贺敬之负责剧本写作。
在执笔写《白毛女》剧本的时候,贺敬之的情感也像戏剧般高潮迭起,荡气回肠。在小窑洞里,喜儿的悲惨命运变成密密麻麻的文字挤在他的稿纸上。《白毛女》的剧本完成后,在鲁艺礼堂进行了彩排,反响非常强烈。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的演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到达张家口的贺敬之,于1945年10月开始对剧本作了较大修改。一、喜儿的性格在三幕以后加强了一些;二、增强了农民在旧社会的反抗性,添了王大春、大锁反抗狗腿子逼租,大春被迫出走,后来参加八路军回来的一节;三、加了一段赵大叔说红军故事,表达了旧社会埋藏在农民心中的希望等待。修改后的《白毛女》唱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鲜明主题,剧本的思想性更为深刻,也使歌剧艺术形式更趋完整与精练。
之后,新歌剧《白毛女》红遍解放区,席卷全中国,在国外也颇具影响力,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红色经典。
[!--empirenews.page--]
舒强:《白毛女》在张家口演出,在歌剧史上有重要地位
歌剧《白毛女》的第一任导演、原中央试验话剧院院长舒强在文章中深情回忆了歌剧《白毛女》在张家口排练演出的情景。
刚解放的张家口,集中了许多的优秀文艺工作者,排练演出反映农村阶级压迫的新歌剧还是第一次。1946年新春,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由音乐家马可、张鲁、瞿维重新谱曲的新歌剧《白毛女》在张家口的人民剧场公开演出。剧中主要演员有王昆、凌子风、陈强、孙铮、高维进等,乐队指挥李焕之。观众纷纷赶到人民剧场看戏,有的甚至从几十里外携带全家赶来看戏。
舒强写道:“华北文工团和抗敌剧社共同排练《白毛女》,在市人民剧场连续演出了几十场,场场满座,观众反映十分强烈。我记得每一次演出,台下哭得一塌糊涂,到斗争黄世仁时,更是群情激奋。”
1946年8月,演员们又深入到东线怀来为军民进行慰问演出。每当演到杨白劳被逼自杀、喜儿痛哭时,台下观众也泣不成声。在最后一场斗地主黄世仁时,台上台下一起高呼口号,群情激愤,纷纷向台上扔土块、砖头。一次,演到最后一场戏斗争黄世仁时,随着台上演员高呼“打倒恶霸地主黄世仁”,台下突然飞来无数野果子,一个野果子把陈强的眼睛打成了“乌眼青”。
还有一次,一个新战士忘了是在看戏,愤怒地把子弹推上膛,举枪对准舞台上的黄世仁,亏了身旁的班长及时制止,才避免了一场事故。看完《白毛女》后,有的战士把“为杨白劳报仇”“为喜儿报仇”的口号刻在枪托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白毛女》场场震撼人心,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舒强对《白毛女》在张家口的成功演出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新歌剧《白毛女》在张家口的演出,在歌剧史上有重要地位,使《白毛女》更趋于完善,奠定了我国新歌剧的基础。”
[!--empirenews.page--]
王昆:忘不了在前线为我军战士演出《白毛女》
王昆的歌唱始终与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1925年,王昆出生在河北唐县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1937年,年仅12岁的她开始参加文艺活动,用激越的歌声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14岁时,她被吸收到西北战地服务团,成为团里年纪最小的歌唱演员,为民族解放斗争英勇放歌。
1944年春,王昆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达延安,调入鲁艺工作团,边学习边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19岁的王昆以质朴动人的演绎,让贫民女儿“喜儿”在新旧两个时代的遭遇感动了整个延安。
王昆到张家口时,是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由华北联大文艺工作团和军区抗敌剧社联合演出的新歌剧《白毛女》特别轰动,给张家口这座新解放城市的文化生活,增加了绚丽的色彩。
1946年,新歌剧《白毛女》剧组赴张家口怀来前线东西八里庄为我军战士和“解放战士”的几场演出,让王昆一直难以忘怀。由于没有剧场,演出条件很艰苦,一两万人坐在背包上看演出。没有电灯,只能用汽灯,没有扩音器,只凭肉嗓子喊。
王昆回忆说,演出时第一幕杨白劳(凌子风饰)服毒“死”在地上以及“我”在山洞里受大春误伤倒在地上一场之后,由于土台子是用冻土临时搭的,台上都能融化出我们的身形。那会儿要说嗓子不疼、身上不冷是假的,可是当我们听说战士将为杨白劳、喜儿报仇的诗句刻在枪杆上,“解放战士”不用再上政治课,看了一场演出就可以调转枪口去打敌人的消息时,我们甘心情愿地以苦为乐。
像歌剧《白毛女》这么重的唱功戏,王昆曾有过在张家口人民剧场连续三天日夜演出六场的纪录。
歌剧《白毛女》的成就,显示了我国优秀艺术家们的深厚艺术功力和艺术水平,在70多年的创演历程中,为新中国培养了一代杰出的戏剧家和优秀艺术家:如我国著名诗人与戏剧家贺敬之,歌剧艺术家丁毅,人民音乐家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著名导演王滨、王大化、水华、舒强,歌唱家王昆、郭兰英、李波等,及人民喜爱的演员陈强、韩冰、张守维、王家乙等。新歌剧《白毛女》在张家口的演出盛景更为张家口的革命文艺史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empirenews.page--]
链接新歌剧《白毛女》 简介
该剧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深刻揭示了旧中国阶级压迫的本质。歌剧一问世便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的欢迎。特别在解放战争和土改斗争中,成为鼓舞战士和鼓舞人民奋起斗争的有力武器。《白毛女》是创造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在我国歌剧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白毛女》较好地解决了革命内容与艺术形式、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洋、民族性与现代性、抒情性与戏剧性等长期困扰我国歌剧创作基本问题,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为民族新歌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在音乐上,《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在表演上,《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推动剧情发展。在语言上,《白毛女》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口语,自然、淳朴,有着很强的语言表现力。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