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中的张家口民间习俗
今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力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维护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就是要站在五千年的文化河床之上,扎根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文化土层之中,涵养今人的精神生活,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以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涌动在现代人心灵深处的,是文化的“还乡”与“寻根”。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需要激活传统基因,舒展生活场景,需要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水乳交融。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张家口历史上就为多民族杂居之地,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通过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民俗风情相互渗透、影响和融合,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今日本报特作整理集中刊发。
---编者
[!--empirenews.page--]
春节
春节俗称“过大年”,既是年末,也是岁首,因为是农历的新年,正月初一也称“元旦”,有一元复始的意思。是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族节目中最讲究、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我市市区与各县同样如此。正月初一的前一天,谓之“除夕”俗称“年根儿”,俚语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也就是理理发,刮刮脸,修修“门面”。同时扫除庭院,清扫、粉刷家室。届时,各家洗家物,擦玻璃,贴对联,贴窗花,挂年画。立柜、躺箱上的铜饰件也擦得锃光瓦亮,可以照人。
除夕夜晚,全家欢聚一堂,吃年夜饭,也即“辞岁饭”。饭后,大人孩子把旧衣服统统换掉,穿戴一新。小孩们点花放炮,到处呈现出一片辞旧迎新的欢乐气氛。这一夜,通宵不得睡觉,叫做“熬年”。
大年三十晚上,无论穷富人家,张家口人都要吃一顿“年饭”。为了吃好这顿饭,家家户户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过大年的食物了。
人们杀猪宰鸡,做豆腐、压粉条、炸丸子,备酒菜,不仅花样多,而且量大有余,取“富余”的含义。到了三十晚上,辛苦一年的家人围坐在一起,喜迎新年的到来。
在“办大年”过程中,有一样食物必不可少,那就是年(粘)糕。糕是张家口的传统美食之一,蔚县的毛糕、阳原的面性糕、万全的生炸糕等,不管坝上人还是坝下人都对糕情有独钟。油炸糕分豆馅、糖馅、菜馅,吃起来都是外酥里嫩,回味无穷。由于“粘”和“年”、“糕”和“高”都是谐音,图个吉利,象征生活圆满甜蜜“年年高”。所以,过年做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延续至今。
在“吃年饭”的时候,无论多少道菜,必有一道熬白菜,里面要放上豆腐、粉条、厚海带,表示办事公道一清二白,“后(厚)代(海带)拉不断”。还必须有鱼,旧时张家口很少有鱼,所以人们就用白面捏一个“鱼”,吃时还要把鱼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五更后,全家人还要吃些花生、瓜子、蚕豆等带皮的食物,穷人家买不起这些东西,就焖一锅小土豆,意思是把“穷皮”剥掉。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因为形似元宝,在包饺子时,在馅里放铜钱或硬币,谁吃上这种饺子,就被认为他有福,开年大吉,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点旺火”也是张家口农村过春节的特有习俗。每到除夕下午,农户家捆一捆柴草,外面拴上红纸条,插上松柏树枝,草里放几个炸糕或白面馍馍,然后立在院中央。除夕夜,家家都要起五更“点旺火”,象征着新一年兴旺火热的生活,寄托美好愿望。
第二天早晨见面,晚辈先向长辈问好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初一到初五,凡邻居、街坊、朋友、亲戚、同事见面都握手问好,共祝新年。
[!--empirenews.page--]
破五
正月初五,民间称“破五”。昔时,过了初五,农民可以下地破土劳动,商店开市营业、小摊贩也开始沿街叫卖,耍手艺的人也出外包工揽活。到解放初期,我市仍沿用和遵循市面上这种习惯和做法,一些大的商号、字号,过了破五,到了初六早晨,拢旺火,响鞭炮,以图“开市大吉”。
灯节
正月十四至十六统称“灯节”。在灯节这天晚间城乡各户燃放鞭炮,张灯结彩,规模盛于元旦。在这个日子里,村村堡堡举行灯展,灯笼式样别致新颖,做工精细,鱼龙鸟兽各式俱全,有的乡村用灯摆成阵势,最著名的是怀安县的“九曲黄河灯”,据传说,游过灯阵可免除百病。有的县乡举办焰火晚会,广场内耸立高杆,高杆缚以若干横架,架上缚以各种焰火鞭炮,以火药捻子相连,由下而上点燃。高杆周围又立若干低杆,或用树枝簇成树状,均缚烟花鞭炮,依序点燃。一时忽而“铁树开花”,忽而“火龙腾天”,忽而“空雷焰雨”。空间万点齐明,五光十色,地下人流熙攘,叫奇喝彩。从正月十四开始,连续三天,到正月十六结束。在这三天里,男女老少都走上街头,或在本村看热闹,或慕名到外村去观瞧。村村都是鼓声雷动,锣镲连响,铙钹助威。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社火队,都是在锣鼓声中踩着鼓点,且走且舞;扮演丑角的,更是滑稽百态,舞姿奇出,亮相叫绝,调动着观者的欢乐情绪。村村都是人山人海,观者如潮,把节日喧闹得轰轰烈烈,把娱乐鼓张得溢满了宽街窄巷,可以说这就是当地的“狂欢日”。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因是灯节中的正日,文娱活动更为鼎盛。此日各家均购、制元宵食品,作为当日主食。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做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张家口还独有正月十六遛百病的习俗,民谚说:“正月十六走一走,一年没病精神抖”。过了正月十六,既过了互相拜年的热潮,也过了红火热闹的高峰。
[!--empirenews.page--]
填仓节
正月二十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老(大)填仓”。旧时填仓日,各家各户都焚香供神,特别是农民和粮商,最为虔诚。他们多在仓房、粮囤焚香摆供,祭祀仓神,以求人寿年丰,希望发达。一般村民,在填仓日包莜麦饺子蒸吃,以示庆贺。
中和节
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古称“中和节”。民俗认为,冬季里百虫冬眠,惊蛰过后春雷乍动,“惊蛰一犁土,春风地气通”。万物开始复苏,天空开始有闪电,龙王也开始准备降雨,北方开始春耕大地,同时人们希望害虫能被龙治住,不要祸害庄稼。此日各家焚香供神,妇女停做针线,俗称“忌针”,怕伤了龙身、龙眼,忌吃糊糊、疙瘩汤之类,怕糊住龙眼。早晨起来各家汲水,意为引“龙”。家用膳食均以“龙”字取义,水饺称“龙耳”,面条称“龙须”,葱饼称“龙皮”,豆包称“龙蛋”,都含庆幸之意。
涿鹿作为“龙图腾”的诞生地,涿鹿的民间有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二月二,吃炒豆”是涿鹿的习俗,“二月二,吃春饼”,取“吃龙鳞”之意,圆圆的春饼形似一片片龙鳞,祈福平安团圆。“二月二,剃龙头”,这天理发修面为吉祥,为的是沾些龙气等等。旧风俗在得到很好传承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寓意。无论是旧风俗,还是新习惯,无不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empirenews.page--]
立春
旧时在立春的前一天,官府都要摆设春宴,第二天“鞭春牛”,敲锣打鼓送到上级官府或富绅的家中,即送春。这一天里也要制作春饼、春酒来迎春。时至今日,立春吃春饼的习俗仍在流行。
清明节
清明节不仅是农事上的生产习俗惯制的标志节日,也是民间扫墓、上坟添土祭奠故人的节日。古有谚语说:“清明不折柳,死了变黄狗”。晚间各家都供神主,并在门前焚纸,家庭主妇坐地哭泣,称“送纸”,如人死尚不足三年,即为“新坟”,送纸则提前一天。清明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蒸“甜馍馍”。当地有“烧糕馏油糕,甜馍馍冷好吃”的谚语。
四月初八,佛寺诵经做佛事,以祭佛诞生日,并收受俗众财物。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阳节”,也称“端午”、“端五”,有夏季之初的意思。在古代,五月被称为“恶(音“wù”)月”,取憎恨的意思,这个月病疫滋生,邪魔逞凶又看成最不吉利的日子,故有“躲五”之说。此日各家门前插艾蒿,或贴五雷天神符,以克不祥。因古代有“恶五月”的传说,到这一天,人们的举止言行都异常谨慎。蔚县人叫“端午节”为“单午节”。仔细揣摸,这种叫法也并非完全出于语言上的口误。五月是一年十二个月中的“单数”,初五又是一个月中的“单数”,所以叫过“单五”。其实乡下的多数人们根本不知道这个节日是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投身汨罗江殉节的日子。虽然人们并不太知道“单五节”的来历,但是过“单五”那天吃苇叶包的三角粽子,早晨男女老少耳朵上戴艾,手、脚腕上戴五色线,孩子们在肩头戴纸编符瑞的习俗却长久流传下来。
[!--empirenews.page--]
六月六
清晨家人要取井中的水贮存在瓦缸中,并封盖,此后凡是造酒做酱都从中取水。在这一天民间一般准备好酒饭去郊外游玩,名曰“耍青”。
七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会织女的日子,如果久旱不雨,禾苗枯萎,人们就特别期盼七月七这一天到来。因为七月七牛郎会织女时,久别重聚必然会流出激动的眼泪,而天上神仙的眼泪洒落到人间,那就是润物的甘霖。乡下的女孩子们“抓子”时,一边将“石子”抛到空中又接住,一边嘴里拉起韵来念叨:五月五过单五,六月六鲜羊肉,七月七牛郎会织女,天上下大雨。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称“中元节”,传说是城隍第二次出巡的日子。此日各家都祭祖扫墓,供神主,例行祭奠仪式。同日又以面粉蒸成面人,馈送亲友各家子女,称“送面人”;有的还放河灯,以漂浮物做底,上燃蜡烛,浮于河面随波逐流。寺院,举办“盂兰盆会”,做佛事。
[!--empirenews.page--]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正是秋季三个月的最中间的一天,所以称“中秋节”,也称“八月节”。“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出门在外谋生的人,不论距离家乡多么遥远,也要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赶回家里,与家人共赏明月,共食供品,享受天伦之乐。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朝着月亮升起的方向摆放上供桌,供桌上摆的供品如水果、点心之类,品种可增可减,但是象征团圆的“照月饼”、切成齿状的红瓤西瓜,是万万少不得的。供品摆好之后,插上三炷燃烧的香。瓜果味、燃香味混合在一起,收获的激情与节日的兴致交融在一起,加上全家人共赏明月的欢愉,给平常人家八月十五的夜晚增添了无限情趣。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也称“重九”。“重阳”在古时是指天而言,“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阳”,含有长久的意思。此日城乡均有人结伴远游或登高远眺,饱览金秋佳景。此外,据民间传说,此日还是狐仙诞生之日,有崇信者则杀羊摆供,称“领牲”,有的巫人借此悬灯结彩,蛊惑乡民,骗取赠物。
寒食节
农历十月初一称“寒食节”。此日各家祭祖扫墓,用五色纸剪成袄、裤式样,用纸包成包袱,上写祖先籍贯名号,下书后裔某某谨奉,送至墓前焚化,意在时届隆冬,子孙照例为祖先添衣御寒,竭尽孝道,俗称“送寒衣”。
[!--empirenews.page--]
冬至
时在农历十一月下旬,也是数九的第一天。冬至节的前一天晚上“熬冬”,有“荤冬至”之说,就是“熬冬”晚上酒肉齐上,可以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从此天气更加寒冷了。冬至这天农家多做“消寒图”,用纸画成九格,每格各画九个小圈,或者写一九笔字组缀成文,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自本日起,每日涂掉一个小圈或描字一笔,同时还可用来做气象标记,上记阴,下记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圈”涂完,则“九九”已尽,天气转暖。还有的记录九九变化,画一枝素梅,画八十一朵梅花,从冬至日起,逐日用红笔染上一朵,红梅画完,则九九完毕。还有做九体对联一说,每联九字,每字九划,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花草重茵。”此联先写成空格,每天上下联各写一笔,全联填满,春暖花开,谓之九九迎春联。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原来是佛教的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在这天成道,所以逢此时教徒均诵经焚香,并以稻谷及果实做粥献佛,称“腊八粥”。后来逐渐流传为民间习俗,这天农家多用杂豆、粟米、红枣等做粥饭,用以供神祭祖并为当日主食,同时又涂于墙壁或树木之上,以求吉祥。张家口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出门冻傻”,意思是张家口地区到腊月很寒冷,故吃腊八粥,也有取暖之意。过“腊八”还有一个习俗,“红豆粥”一定要在太阳出宫之前吃完。如果太阳出宫之后吃红豆粥,或正在吃时太阳出宫,就会染疾红眼病。还有就是吃红豆粥之前,要给家里的门环上、门栓上抹上一些红豆粥,以敬门神,好好看家。
[!--empirenews.page--]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传说这天晚上灶君神将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报告本家一年善恶诸事,以作为赏罚凭据。晚间各家在灶前摆设香案,上供灶君神龛,以糖瓜(饴糖制品)糕点为供品。时至午夜,户主于案前叩拜,边拜边说:“灶君老爷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说。”然后将神龛化于灶前,意为升天。供糖瓜之意据说是用以粘住灶君神的嘴,免得言多语失。灶君神龛的楹联,多数也是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家之主”。
(谢岩整理)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