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丁建强,中国书协会员,河北省书协主席团委员,河北省书协篆书艺委员副主任,河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沧海印社理事,张家口市书协主席,张家口察哈尔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张家口市美协副主席。
与“吉”谐音,鸡被视为吉祥之禽;鸡与“机”谐音,也被看作是机遇象征;鸡还被赋予兼具“文、武、勇、友、信”之德,乃“五德之禽”,所以鸡年画鸡,极受追捧。
记者 王瑾涧
“画鸡”情结
“大吉大利”、“闻鸡起舞”、“金鸡报晓”、“鸡鸣富贵”、“吉祥如意”……鸡年到了,以鸡为题材的画作挂满了丁建强的画室。
其实,自转攻山水后,丁建强很多年不画鸡了,这次画鸡还得从不久前的一次笔会说起。因为鸡年就要到了,在场的朋友提议他画鸡助兴。趁着余兴,丁建强不假思索,放笔直取。因为是抱着随便玩玩的态度,刷刷几笔画就,只见这只鸡仰首阔步,气宇轩昂,大家连连说好,丁建强自己也颇感得意,并由此萌生了重新研究鸡这一题材的想法。回家后,他反复揣摩比较古今经典作品,对自己所掌握的笔墨、形式、格调进行梳理,力求异于他人,连续创作了几十幅作品,渐入佳境,多年前专心画花鸟时未能突破的一些难题竟然一一迎刃而解。
鸡被誉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友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在十二生肖中,鸡更象征着光明、勤奋、振奋、升腾和吉祥,且鸡与“吉”谐音,暗含大吉大利之寓意。缘于此,作为中国画的传统题材,花鸟画家均有涉猎,且历代都有独擅画鸡的高手。
丁建强学画之初先学工笔,后沿着自己预定的由小写意到大写意的花鸟画学习思路蜕变,把鸡这一题材作为自己看家手段的想法,也一直如影相随。但是,在早年画鸡的过程中,由于对鸡的结构和理解缺乏深入的认识,画出来的作品徒显恣肆,内涵不足,一来二去就搁置了。之后多年,他潜心书法、篆刻和山水画创作,入行的花鸟画反倒有些疏远。好在中国画与中国书法、篆刻是相通的,让他在多年之后有了这次的“偶然”迸发。
“延续文人画的传承,师造化来达到內美,通过书法笔意的书写来诠释对事物的心灵感受,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追求,过去画鸡要么过分地描绘形和环境,要么失之于形为笔墨而笔墨,都更多是表象,现在感觉是画我心中的理解,在塑造鸡的形象之外,更注重鸡的品格和文化意蕴的表达。原来画鸡,环境只是沿用传统的图示语言,现在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是把画山水的笔法,融入到了画鸡之中,使笔墨更加厚重,线条更加凝练,一起一落有一种很自由的感觉。”丁建强说。
[!--empirenews.page--]
造化由心
鸡的喙是锥体,正面的关系最难表现。大多画家都采取侧面描绘,丁建强画的鸡大多数偏以正面示人,适度夸张的喙、眼、鸡冠,通过凝涩的书法笔意,把鸡的骄傲、喜怒、好恶均得以微妙的传递。他的好友、画家褚立民说,还没有人这么画过鸡。
中国的书法之理对于中国画是有十分重要补益的。丁建强书法功底扎实,楷行篆皆能。特别是他的篆刻,多年的不懈研习,使他多次入选国家级篆刻大展,成为省内外知名的篆刻名家。而多年来对篆书的钻研,使他对线条的理解愈来愈深入。使他的线形内涵更加丰满,更加具有张力,点线的运用更趋严谨,并相互映衬。用之于画,便使画面由写生转向为写心,在展现自然造化神奇瑰丽的同时,也显现出画家智慧的光芒。画面中那涂抹泼洒和自由洒脱的线条,既是对传统笔墨的深切眷恋,也有着现代构成意识的一些表达。
中国的哲学,讲究阴阳、浓淡、长短、黑白、疏密。用于画中就是最经典的技巧。黑、白、红是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要素,中国书法也包括了黑、白、红,黑的墨、白的纸、红的印章,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征。丁建强画鸡,既有山水画的笔墨,书法的线条,又有篆刻分朱布白的理解,通过线条的疏密,用墨的浓淡,红冠的点缀,将黑、白、红三要素全部纳入其中,给人以美的感受。
中国画讲究枯湿浓淡,画鸡也是如此。丁建强画鸡,重在画鸡的冠、爪、尾,而头部、胸部、翅膀均若有若无,不强调鸡身体各个部位的表象,力求以简取胜,概况成平面,主观的表达自己的理解,他画的公鸡强化雄性的特点,采用拟人化的夸张手法,赋予鸡人的性格在其中,颈细、胸壮、腰细、脚爪有力。他的线条有粗有细,深浅自如,曲直方圆,收放有序,浓淡相间,枯湿有致。形象写意夸张,嘴、眼、冠子、身体不成比例反而画出了鸡的精神气质。
宿墨法是中国画中的墨法之一,宿墨在宣纸上会毫不保留地显现出落笔行笔的微妙过程,一般说来它不遮丑,对作者的笔墨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也是很多画家忌用的一种墨法,而丁建强作画却多用宿墨,他行笔沉厚,笔酣墨畅,线在使转过程中巧妙的映带皴擦,即便是一团墨块也是通过线的交织排列和墨渍渗化得以实现,在不经意间天机外露,呈现出书画一炉的妙趣。
[!--empirenews.page--]
“至人无法”
丁建强画室里,最引人瞩目的,是显要位置悬挂的一幅人物肖像。这是著名人物画家杜滋龄所绘胡光先生肖像,落款为1977年9月8日于张家口市展览馆。丁建强自幼喜好书画,20岁时有幸拜著名画家胡光为师。胡光老师的言传身教,为他奠定了诗书画印博而后精的治学之路。当他和笔者谈起恩师对他的教诲时,眼含泪光,深深地流露出对先生的眷恋,让人感受到这对师生浓厚的情谊。
丁建强有着极好的绘画天赋,初中时便开始自学大写意花鸟画,拜入胡光先生门下后,在先生的教导下,先以工笔立基,一画就是十几年,创作了多幅作品入选各级展览,后来重新回到写意花鸟的研习中,三十五岁后转攻山水,同时不辍于书法、篆刻。他在这诸多领域中广学博采,几十年的专注修炼,使他熔诗书画印于一炉,画艺渐入佳境,绘画在以前清新雅丽的风格基础上,弃甜俗、取苍古,求真味、远技巧,走上了力求超然物象、直抒胸臆,有大势、有雅韵,讲笔墨,求意境的艺术之路,并逐步架构起自己个性鲜明的话语体系,让他成为一名很有希望的国画家。
丁建强始终认为,中国画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写为法,以骨为质”。无论何种技法的运用,都应当有助于中国画意象与趣象的表现。他深知艺术的最高理想是一种自由的表现,即石涛所言“至人无法”之境。所以,他从不满足于技法的熟练操运和形象上的一般性客观描绘,而是努力追求意象与趣象的创造,并不断张扬着水墨技巧自由挥洒的随意性。
“丁建强还在艰苦的跋涉中,他是很有希望的画家,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他会异军突起,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在央视书画频道为丁建强拍摄的专题片中,河北美协副主席、张家口美协主席,著名画家钱宗飞如此评价。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