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致敬,新闻路上坚守者

2016-11-08 09:31:08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推动者和建设者。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激情火热的建设时期,都肩负着鼓与呼的社会责任,承担着为党代言,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在第17个记者节来临之时,让我们回望历史,追寻新闻前辈足迹,重温他们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新闻理想的执著,并以此向他们致敬,向新闻路上所有的坚守者致敬!

  71年,我们这样走过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段晓芳

  1945年8月23日,我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张家口。8月26日,《张家口日报》前身《张垣日报》创刊,成为我党创办最早的地市报之一,如今已走过71年的光辉历程,一代又一代报人在这方阵地上坚守、奋战。

  1945年9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由冀西迁到张家口,9月12日,《张垣日报》停刊。同日,《晋察冀日报》正式迁移到《张垣日报》社址出版,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张垣日报》的工作并入《晋察冀日报》,两报领导人邓拓、丁原等编采人员一起办公,二版稿件大多由原《张垣日报》的采编人员提供,两报人员共同宣传报道工农群众发动情况、商业经济繁荣景象等抗战胜利后鼓舞人心的革命形势。

  1945年11月2日察哈尔省政府在宣化成立,12月1日部分《张垣日报》报人在宣化组建出版察哈尔省政府机关报《新察哈尔报》。1946年10月我军撤出宣化,报纸随迁涞水、易县。 1946年4月4日张家口市人民政府成立,同年7月1日《新张家口报》创刊,10月10日随我军撤至涞源、涞水。

  在战略撤退期间,张垣报人一手执笔,一手拿枪,在烽火硝烟中坚持办报。

  1947年2月1日,《新察哈尔报》由隔日刊改为日报,同时更名为《察哈尔日报》。

  1947年5月,撤至涞源、涞水一带的《新张家口报》人员、《新察哈尔报》部分工作人员,共同创办冀热察区党委机关报《冀热察导报》。

  1947年12月18日察哈尔省与冀晋区合并改称北岳区,同年9月1日《察哈尔日报》改版为《北岳日报》。

  1948年12月24日,张家口重获解放后,《张家口日报》出版,《北岳日报》、《冀热察导报》、《张家口日报》同时并存出版。

  1949年1月4日,《冀热察导报》奉命停刊,同月13日《张家口日报》与《北岳日报》合并,改组出版察哈尔省委机关报《察哈尔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张垣报人始终传承红色基因,与时代同频,记录并见证着张垣大地上的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

  为适应不同时期形势需要,《张家口日报》曾数度更名,先后使用过《察哈尔日报》、《张宣日报》、《长城报》、《张垣日报》等称谓。朱德、华国锋等均为《张家口日报》题写过报头。如今,《张家口日报》使用的是朱德同志题写的报头。

[!--empirenews.page--]

  【张垣老报人】

01_副本.jpg

  邓拓(1912—1966)

  原名邓子健,笔名马南邨等。福建闽侯县人。创办《抗敌报》(后改名《晋察冀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1945年,《晋察冀日报》迁到张家口,邓拓在张工作。1949年秋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次年兼任社长。

3.jpg

  胡开明 (1913—1997)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日报》副社长兼机关党委书记。解放后,先后担任中共察哈尔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张家口市委第一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等职。

[!--empirenews.page--]

11.jpg

  丁原(1917—2001)

  山东临清市人。曾任《晋察冀日报》通讯采访科科长、主编,《张垣日报》总编辑,《北岳日报》社长,《察哈尔日报》社长,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部长,中国建筑材料工业部玻璃陶瓷局局长、副部长。

2.jpg

  何辛(1919—)

  曾任张垣日报社编辑部部长,《冀热察导报》副总编辑。建国后,任察哈尔日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察哈尔省广播电台台长,《光明日报》副总编辑等职。

[!--empirenews.page--]

5.jpg

  沈重(1915—1986)

  浙江吴兴县人。193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39年到晋察冀边区,曾任晋察冀通讯社社长,特派员,新华社冀晋支社社长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任《新张家口报》社长。

4.jpg

  钱丹辉 (1919—2007)

  原名冯戈,江苏金坛市人。曾任新华社察哈尔分社副社长,《冀热察导报》社长,《皖南日报》社长等职。

[!--empirenews.page--]

6.jpg

  张常海(1930—)

  曾任《冀热察导报》见习记者,《察哈尔日报》特派记者,建国后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7.jpg

  袁木(1928年—)

  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先后在《冀热察导报》、《张家口日报》、《察哈尔日报》、新华社察哈尔分社等单位,从事校对、编辑、记者等工作。后任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兼国务院发言人等职。

[!--empirenews.page--]

  记者节由来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为加强其统治地位,对坚持正义的新闻工作者任意加以迫害、逮捕乃至杀戮。1933年1月,江苏镇江的《江声日报》主笔刘煜生,被江苏省民政厅长赵启以“宣传共产”之罪名,下令杀害。上海《申报》登载了这条消息,舆论哗然,新闻界提出“开放言路、保障人权”的强烈要求。为了缓和舆论指责,南京国民政府在 1933年9月1日被迫发出《切实保护新闻从业人员》的通令。1934年8月,杭州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界发出通电,倡议定9月1日为记者节,得到不少地区的响应。1935年,9月1日记者节得到了全国认同。

  新中国成立后,在1949年12月23日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没有确定具体日期。1999年9月18日,《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这也是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是中国记协的前身。

  新闻奖

  范长江新闻奖:

  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创办于1991年,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主要评选对象是中青年记者。每两年评选一次。

  此项奖是为了表彰和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继承我国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同志献身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要求参评者德才兼备,人品、文品俱佳。并对参评者的综合业务成果和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应各项进行综合考察和评选。采取组织推荐参评的办法。

[!--empirenews.page--]

  韬奋新闻奖:

  因著名记者邹韬奋而命名。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记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奖励我国新闻编辑及通联、校对、资料等新闻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此项奖是为了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我国杰出的作家、编辑邹韬奋同志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要求参评者德绩双馨,人品、文品都好。采取组织推选参评的办法。

  中国新闻奖:

  1991年开始评选。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采取无计名投票评选。每届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特别情况下还设个别荣誉奖、特别奖。1997年,中国新闻奖增设了新闻论文评选项目,每两年单独组织评选一次。2004年,中国国际新闻奖纳入中国新闻奖系列,在中国新闻奖定评前,举行国际新闻奖复评暨年赛。

  普利策奖

  也称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策奖包括十四项新闻类奖项和七项创作类奖项,新闻类奖项的获奖者不限国籍,但必须在美国媒体中发表过作品。而创作类的奖项则必须是美国公民。唯一的例外是历史写作奖,如果作者身为外籍人士,但写作的作品涉及美国史,仍有机会获得这一奖项。由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

[!--empirenews.page--]

  【名家剪影】

9.jpg

  邵飘萍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人称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

8.jpg

  范长江

  杰出的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曾经担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也是中国记协的前身--1937年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代表作品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陕北之行》等。其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的纪念日。

10.jpg

  邹韬奋

  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曾主编《生活》周刊、创办《大众生活》周刊等,并成立生活书店,不仅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作者,还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先后写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4本游记随笔,这是30年代新闻性散文中少有的佳作。 1943年写下《对国事的呼吁》一文,表达了他对蒋介石实行反动政策的愤慨。不久患耳癌去世。中共中央接受他的临终请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empirenews.page--]

  【新闻名篇】

  《鲁西流民图》萧乾(发表于1935年5月27日《大公报》)

  1935年夏,鲁西、苏北发生严重水灾,作者深入受灾群众家中,目睹了受灾群众忍饥挨饿生活难以为继的困境,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录了途中看到和感悟的点滴,系列报道后辑为《流民图》,描述了当时灾民的悲惨景况,表达了对当地灾民处境的深切悲痛之情,对国民党政府救灾不力的愤恨之情,体现了为民请命的热忱,该篇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感情,被称为新闻史和文学史上的名篇。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1949年4月22日)

  这篇新闻报道仅200余字,但字字重如千金,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斗所向披靡,反动武装力量大势已去的局面。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装观场面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成为广为传颂的名篇。

  毛泽东十分注重新闻宣传,曾亲自动手撰写和修改过大量的新闻、社论稿件和报纸杂志的重要文章。他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等不仅是优秀的新闻稿件,又是一声声进军的号角。

  《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朱启平(1945年9月3日《大公报》)

  在中国新闻史上被称为“状元之作”,分别从签字场所、白马故事、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等几个不同的阶段阐述了日本人签字投降的情景,字里行间透露着拳拳爱国之情,深深打动了千万中国人,成为名彪史册的经典之作。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作者曾在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采访,通过直面战士的采访,让战士说出了心里话,表达了可爱的战士对祖国、人民和群众纯挚的爱。周总理称赞这篇作品“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王石(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轰动整个60年代的佳作。这篇报道的妙处在于没有平铺直叙的行文,而是采用纵横交错的蒙太奇的笔法,叙述了北京和山西平路两地为抢救61名食物中毒的民工所做的种种努力,整个叙事方式紧凑而饱满,现场感极强,以生动鲜活的笔法深入的刻画了“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亿万劳动人民是一个是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成为新闻史上影响一个时代的名篇,后来被拍成了电影。

编辑:荆丽娟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