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深先生2013年在抡才书院讲述抗日前后的张家口,给大家讲了许多张家口抗日前后的史实,比如,张家口沦陷前国民党将领在八角台英勇悲壮的抵抗战争;以老一辈爱国将领张砺生支持下,由康世俊、杨振经(二人均为共产党员)、乔廷瑗等人组织的“察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斗争始末;“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在张家口成立的过程;日伪统治张家口时期迫害革命人士的几起血案;日本人在张家口留下的历史痕迹[有的至今仍在,如日本靖国神社碑、蒙疆医学院附属医院(今附属医院)、日本粮库];日本撤退时张家口的几处哄抢事件等等。章先生讲课的特点是详细,每个事件有人物、有过程、有细节,并追踪人物后期的历程,许多史料详实具体十分难得,没有几十年的积累和相当阅历是无法做到的这一点的。这次章先生又到抡才书院分两次将解放前张家口老城区的教育进行了全面回顾,详细介绍了老城区解放前各个阶段学校的名称、地址、校长、办学规模等,还介绍了成仿吾、艾青、周扬、张苏等一大批历史人物、抡才书院13个校名的不同寻常的变迁,养正中学、培植中学等西方教会办的学校,张家口师范、察哈尔区立师范、察南师范等各时期官方办的培养师资的学校,华北联大、国立察蒙师范、奋斗中学等曾短期寄住张家口的学校等等,充分展示了张家口曾经的教育辉煌,从又一角度展示了大好河山张家口的不俗历史。现将章先生所讲的解放前张家口老城区的教育情况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张家口堡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俗称下堡,来远堡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俗称上堡。上下两堡成为以后张家口雏形。从下堡建成到明灭亡,中间是十三朝(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前后215年。在这215年13朝皇帝的明朝历史中,有关张家口教育一事,无一字入史,无一言可陈,一片空白。由此可知,张家口,乃边关重镇属军事要地。它的职能主要是抵御北方异族侵扰,保卫京都及中原安宁。在这里,驻军不能带家属,而当地军官家属多在宣化,万全两地。非军籍百姓,生活贫苦,其子弟不能读书。办教育,需三个基本条件:上有办学者,中有教学者,下有求学者。在当时的上下堡,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故而在明朝时代,张家口教育无从说起。
一、张家口市老城区的第一所教育机构——抡才书院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满人入关,建立清王朝,秉政中华,同年又将张家口来远堡附近明长城两段开设大境门。从此,张家口城堡功能转型,由全军事重镇,逐步转为半军事重镇,半商业城镇。山西商人凭自己几代历练的商业眼光,看到张家口的商机财路,于是从山西各路陆续赶到张家口淘金。经过两个半世纪的发展,塞外山城张家口逐步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在清水河两岸,形成了近代张家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月,清政府在张家口设察哈尔都统署,同年11月,首任都统嵩樁到任,乾隆二十年(1762年)兴建都统署衙,清光绪四年(1879年)察哈尔都统穆图善,万全知县尹开先集资在张家口堡子里创办“抡才书院”开创了张家口教育之先。至此,半武半商的张家口,也添上了点文气。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书院之名,产生于唐。当时只是藏书、修书之所。有授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产生于五代末期,北宋初年,直到清末,前后存在近一千年之久。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有私办、官办、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对中国教育,学术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产生过重要影响。清末,随着封建制度的日渐瓦解,书院也江河日下,新教育的浪潮,猛烈的冲击着书院。光绪二十年(1901年)有谕令:各省所有书院,设于省城的,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所的书院,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的均改设小学堂。从此,结束了书院的历史。“抡才书院”,光绪四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78—1906)也改名为初级师范学堂;光绪二十二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906—1908)又改成“自治学社”;光绪二十四年至宣统元年(1908—1909年)为高等学堂;宣统元年至民国四年(1909--1915年)为高等小学校等。宣统元年(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火车拉来半座城,清水河东岸很快成为张家口的一个城区。
[!--empirenews.page--]
二、民国前期张家口市老城区的教育
1912年一月一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同年四月迁都北京,转而成为北洋政府时代。
张家口,原属万全东二区。以前,没有集中性的小学,至于私塾性质的讲课场所,也可能存在,毕竟求知是人的本能,尤其是这时的张家口,也有了一定数量的解决了温饱的家庭。
民国建成以后,地方官僚把废科举办学堂、开民智、兴中华视为当时的中心任务之一。于是就有张家口的李景和万全的马增林等士绅遂联合商量办小学堂,在民国二年(1913年)在张家口先办起了一所小学,后又相继办了几所,它们分别是(按办学时序列):
1:行宫巷孤魂庙小学:上世纪80年代为桥西区政府驻地,后为证券大楼;
2:上堡河神庙小学:上世纪80年代前为民居,后为职教中心操场;
3:下堡弥陀寺小学;
4:下堡城隍庙小学;
5:南营坊鲁班庙小学,为蒙疆时商业中学占据;
6:深沟马王庙小学:上世纪50年代初举办苏联农牧产品展览会会所,60年代为二中教职员工宿舍,现为民居;
7:上堡东河套小学:上世纪70年代改为桥西区党校,90年代拓马路,拆除;
8:下堡南马圈张花巷小学;
9:桥东马路街小学。
前四所为初级小学;5、6为完小;7、8、9为两个年级的小学。另有万属“高等学堂”(即以后的书院巷小学),教会小学“培植学校”。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将察哈尔改为特别区。万全县政府从万全旧城迁驻张家口堡子里,张家口设察哈尔都统署,但张家口却属于直隶万全县,而不是察哈尔的属地。当时叫做“借治”,即借地设治的意思。因而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堡子里是万全县政府驻地,归直隶管辖,而除堡子里以外的张家口城区则归察哈尔管辖,当时,张家口区未设市。于是,就出现了“万属学校”和“区立学校”之别。民国四年(1915年)察哈尔都统署成立蒙汉教育事务所,为管理特区教育的行政机关。这一年察哈尔成立“区立中学”,即以后的“张家口一中”校址在明德北仁寿街(现中学街)。民国五年(1916年)察哈尔特别行政区为兴办教育事业,创立师范讲习所,后增加经费,扩充校舍,建成察哈尔区立师范学校,校址在新营坊(民国十五年,1934年改为师范街,1981年市地名普查,为与宣化区师范街区分改为中学后街)。民国十一年(1922年)察哈尔特别区建通俗讲学所,附设平民学校。民国十二年(1923年)察哈尔蒙汉教育事务所改为察哈尔特区教育厅,厅长王维藩,从特区教育厅到以后的察哈尔教育厅,前前后后办起了十几所小学,师范附小,女师附小,女子高级小学,农村实验小学,下东营小学,上蒙古营小学,旗杆院小学,南营坊小学,小营坊小学,土尔沟小学,宝善街小学等小学校。民国十四年(1925年)特区教育厅将区立师范学校女子部与女子高级小学合并,成立察哈尔特区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在上蒙古营现“九中”对面。民国十八年(1929年)除了两所师范附小外,组成联合小学,民国二十年(1933年),联合小学又分为第一、二、三、四,四所小学。一完小在土尔沟,二完小在一支船(桥西教育厅旧址),第三小学在上蒙古营,第四小学在宝善街,另有口外东窑子村的“农村实验小学”。
民国十四年(1925年)绥远都统马福祥于1924年到张家口考察回民及回族儿童状况,赠给清真寺五百银元,第二年清真寺用此款兴办了三所回民小学:西关街第一回名小学。新民街(现新华前街)礼拜寺巷第二回民小学,元台子第三回民小学;有铁路系统兴办的“扶轮小学”。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上堡公园内建有察哈尔民众教育馆。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堡公园由女师办起张家口第一所幼稚园,招幼儿24名,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开创张家口幼儿教育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8年),察哈尔特别行政区改为察哈尔省。当年11月1日,察哈尔省政府成立。
民国十八年(1929年)察省教育厅批准在堡子里孔庙成立“党义图书馆”。同年成立察哈尔省立工业职业学校,校址在明德北街原地区公安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察省教育界名流胡子恒,张季春,张国柱等人发起创办察哈尔私立塞北初级中学(长胜街十五中),在土尔沟建察哈尔农业专科学校,几经起落成为解放后的“农专”。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张家口中小学提前放暑假。中小学教职员工成立了教育界抗日协会,8月23号,察省国民党党部官员、察省政府官员、察省教育界行政人员及部分教师随同刘汝明部队撤出张家口。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28日,张家口沦陷。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