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谢 岩
无意间看到拍摄于上个世纪40年代张家口建筑的一组图片。这些建筑及其上面的砖雕、木雕精雕细琢、相互映衬,体现了浓郁的中国特色,充满了那个时代艺人和工匠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是觉得美得无法言说。图片中的建筑有的已经不在,成为只能回味的遗照,有的还在,至今还是一道美丽景致。
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古建筑及其雕刻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技法精湛。石雕、木雕、砖雕被称为建筑三雕。石雕历史悠久,原始时期人类开始在石器上雕刻纹饰,秦汉时期墓前石雕上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掀起的凿窟建寺高潮,直至后来建筑石雕装饰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得到普及。木雕多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梁架上采用浮雕、采地雕、线雕等形式雕塑人物故事、生活场景、花草鸟雀、祥禽瑞兽、建筑房舍等。砖雕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图案有山水、花卉、人物等,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张家口幸存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戏楼上,不乏美不胜收的石雕、砖雕、木雕,虽然经历了岁月,却容光依旧。
[!--empirenews.page--]
玉皇阁是市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位于张家口堡北城墙上的玉皇阁,也是张家口堡的制高点。玉皇阁建筑高大,殿宇构造精巧,人物雕刻细致,比例和谐。在正殿屋脊的两端是做工精细的鸱吻,正殿的飞檐翘角下悬挂着铁马。不仅如此,如果你在张家口堡内走上一圈,你还会发现古老院落的门楣上、影壁上、宅院中千姿百态的砖雕、木雕和石雕,有的精致,有的华美,有的富有气势,这些建筑装饰雕塑体裁广泛,多以美好祝愿为内容,素雅大方,画中有意,仿佛讲述着宅院里发生的一桩桩不一样的故事。
影壁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多为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在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刻在上面的吉辞颂语。宣化的五龙壁砖雕就是河北省唯一一处以影壁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建筑。五龙壁砖雕是一座以五条巨龙为主题图案的砖雕影壁,是原弥陀寺的一部分。陀寺建于元初,毁于元末。有资料介绍,现在这座五龙壁砖雕,是当时宣府知府与弥陀寺住持为表示忠于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初登大宝,决定修建的。
五龙壁砖雕为山式影壁,通高5米,宽4.15米,坐东向西,砖雕仿木结构,整体建筑虽结构复杂,却衔接自如。图案看上去有着极高的艺术美感和精湛的雕刻工艺。雕刻于方砖之上的五条龙,三条龙以坐、升姿势翻腾于云海之中,两条龙由汹涌波涛之中欲飞向空中,五条龙各具姿态,栩栩如生,整个画面祥云、波涛、巨龙彼此烘托,非常壮观。除巨龙图外,五龙壁砖雕在须弥座的束腰上、护栏上还有61幅独立成画的小型图案。这些雕刻有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猴子摘桃,有石榴花、荷花、牡丹花、莲花。观其画,仿佛听到鸟语,闻到花香。五龙壁砖雕由磨砖对缝砌成,在工艺上采用了浮雕、镂雕等技法,立体感极强,凸显了砖雕艺术之精华。
下花园的孟家坟绣楼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是孟家坟民宅中一位绰号叫郭老二的私家宅院。走进大门,各式砖雕、影壁门楼尽显清末民初建筑艺术水平。装饰用砖木雕成各种山水、花卉图形,走廊两侧有不同样式的木格窗,孟家坟绣楼是一处难得的张家口民间建筑范例,体现了民间建筑的砖雕艺术和外檐装修的独特风格,特别是20余种格棂窗,堪称木雕经典之作。
蔚县的古民居建筑中使用大量砖、木、石雕装饰构件,集民俗、美学、建筑、雕塑艺术于一体,呈现着绚丽多姿的面貌。古民居装修、雕刻精致细腻,照壁题材有菱花影壁、镂雕盘龙影壁等。县城南关一所民宅的影壁,壁心为砖雕人物,上部为砖雕仿木檐替、斗拱等。上部正中悬镂空砖雕匾额,两侧为砖雕楹联。许多院落建筑物上石、木雕饰华丽,整体布局严谨而富于变化。
马家住宅是一座富丽堂皇、砖木石三雕点缀其中的四进式院落,位于宣化区大北街,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占地面积达7500平方米,是宣化清代富商马氏家族修建的一处宅院,也是宣化保存至今最大的古代民居。马家住宅由四个主体院落,一个花园以及牌坊、旗杆、亭子等附属建筑组成。但砖雕、花墙、牌坊、凉亭等庭院装饰被拆毁了。现在可以看到的有马宅仿木砖雕式门楼,有立于青砖房屋正脊上的雕花和院内杂物后不经意露出的精美砖雕。
在涿鹿县武家沟镇溪源村,建于清康熙六年的古戏台至今保存完好,戏台山墙上的砖雕完好如初。镇内孙家沟刘家大院的砖雕,那份繁缛细巧、那份高难度的雕刻技法极尽华美,难以用语言形容。
[!--empirenews.page--]
赤城县后城村有一摩天巨石,丹崖碧顶,峭如刀削,崖头有一洞,终年滴水,滴水崖由此得名。滴水崖有开凿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石窟,历时五年完工。每当曙色初启,滴水崖因山势巍峨,独得一片朝阳,故名朝阳观。朝阳观依山倚壁,凿石为楼,整个建筑有大雄宝殿、泰山殿、真武殿、长春洞等8窟10殿,这里凿窟剔像,为像辟洞,以窟为殿,有人以“鬼斧神工的石雕古刹”谓之。这里每窟高3米左右,进深、面宽均为5至6米,有的雕像比真人还要高大。其中千佛洞内正中雕三世佛,两侧和前面立四大弟子,石壁上整齐地排列着1008尊高浮雕小佛,只可惜部分佛像头部有损坏。
被称为建筑三雕之一的木雕在我市的古戏楼建筑上有许多体现。分布于各县区的戏楼多采用圆雕、浮雕、透雕、镂雕等多种雕工技法,风格不同,许多木雕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涿鹿县辛店村戏楼的前檐木雕明柱牛腿,造型为母子龙头,大龙头龙眼爆出,神情安怡,小龙头紧贴大龙腹部,形态可掬。阳原县双塔村一座戏楼前檐柱间的通长大雀替,明间的雀替雕有腾龙、飞凤、云纹,次间的雀替中部雕有琴棋书画等,显示了匠人娴熟的雕刻技艺。
张家口因文化的多元化,在古建筑的装饰艺术上也呈现出多样性,有的粗犷、质朴,有的纤巧、玲珑,装饰作品不仅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还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烙下了不同时代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体现了古典雕塑的艺术魅力。
延伸阅读
中国建筑三雕
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品,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
●木雕 梁架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骨架形式,包括柱、梁、檩、枋、椽以及附属构件等。中国建筑以木为主的梁架不仅有结构功能,也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梁部的雕刻多集中于梁枋的中央与两端,采用浮雕、采地雕、线雕等。题材包括人物、花鸟、瑞兽等,有的保持原木本色,有的雕刻后设色沥金。
●石雕 建筑石雕装饰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也得到普及,起初多为仿木架结构,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石雕工艺在民间主要应用于民居住宅、祠堂、庙宇、牌坊、亭、塔、桥、墓等建筑局部和构件上,如门楣、抱鼓石、台基、石柱、柱础、拴马石、栏杆、望柱等部位。
●砖雕 中国人极重视“门”文化,所以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门楼,宅主总是对门楼进行极力的装饰,砖雕是门楼装饰的常用手法。装饰考究的门楼,砖雕多集中在通景、方框、元宝、垂花、挂落及檐下斗拱等建筑构件上。雕刻题材以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如花草鸟兽、福禄寿喜、岁寒三友、鹤鹿同春、麒麟卧松、博古花瓶、鸳鸯荷花等。这些雕刻寄托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