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破译历史之谜的古墓葬

2014-01-13 09:05:30  来源: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谢 岩

  在人类未解之谜及科学探索中,古墓最具神秘色彩,也最能激发人的想像和猜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所有的思维都已僵死、失去,人类只要保留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就是推动世界不断进步的动力。”探索古墓奥秘能够找到人类真正的科学、历史、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墓主生活时代的多样信息。

史上保存下来元代砖构地上建筑大多为塔幢等宗教建筑,梳妆楼作为享堂建筑是一个孤例。

  根据迄今的调查显示,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中国墓葬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诞生而同步发展。张家口作为东方人类的起源地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墓葬几乎得到完整延续。《边塞古迹——张家口文物保护单位通览》一书对我市历史上的古墓葬作了如下概述:

  新石器时期的虎头梁部落墓葬群,提供了农耕起源时期人类的丧葬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的北辛堡、甘子堡、小白阳墓葬群,展示了距今3000年左右张家口地区的文化面貌以及各民族间文化交融共生共存的状况;秦汉时期,从发掘的个别墓葬中了解到边郡地区贵族丧葬的不同形制,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的文明程度与制作技术水平;北魏、唐代的古墓葬出土文物体现了盛唐时期灿烂的文化和高超的制陶工艺;辽代,古墓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地下宝藏,特别是壁画内容涉及之广泛,制作、绘画工艺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元代贵族墓葬梳妆楼的发掘,不但证实了梳妆楼为元代亲王墓葬地上享殿建筑的真实属性,而且证明了蒙古族历史上挎木为棺的葬式形制;明代,纵横交错的长城防御体系,留下了很多戍边将士的墓冢坟垣,充分体现了当年军事极冲的重要地位……

[!--empirenews.page--]

  分布在张垣大地上的古代墓葬有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也有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探讨我市不同时代社会各阶层之间埋葬习俗以及所属时代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从不同侧面串联起了历史的碎片,解开了许多神秘的悬念。

  在西周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代戎,在以现今蔚县为轴心的一块土地上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代国,代王城便是其国都王城。代王城墓群位于蔚县代王城南,高大的坟墓群连绵不断,有的直径40-50米,有的直径10余米,高五米左右,为汉代居住城中的贵族墓葬。在1973的发掘中,曾出土了汉代陶器、玉器、五铢钱等器物,其墓葬保存完好。代王城墓群与太子梁汉墓群是研究代国的丧葬制度和代国物质文化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沽源县滦河上游的大草原上,有一座独自伫立、造型别致的古建筑,远望如一个高大的蒙古包,近看又好像欧洲中世纪的城堡。数百年来,一直被民间传说是辽代萧太后梳妆打扮的绣楼,也称“梳妆楼”。梳妆楼通高15米,基平面为正方形,边长9.3米,顶部为圆拱形,四面砖砌墙体,表卧砌白灰砖,未灌灰浆,墙厚70厘米,四面均辟门。全楼建筑全部用砖,未用任何木料。 因其有着蒙元文化和西域文化结合的建筑特征,一些考古工作者对其心存疑虑。

  经过艰苦、复杂的发掘,1999年,这一谜底终于被揭开:梳妆楼实际是用于祭祀的墓上建筑物。梳妆楼内是一座古墓,在地下2米左右,有一长体竖穴砖石墓,墓内并列三具棺木。“梳妆楼”内三具棺木中为一男二女,服饰华丽、考究,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并具有等级很高的龙纹鎏金银带装饰。经过不断勘探发掘,考古队在“梳妆楼”及其周围共发现、清理墓葬二十多座,出土文物二百多件,包括铜钱、铜耳杯、铜钵、金耳环、鎏金铜带钩。从出土石碑上的文字推断,墓主应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孙阔里吉思。因阔里吉思先娶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的女儿忽答迭迷失公主,继室是忽必烈次孙元成宗贴木儿的女儿爱牙迷失公主,梳妆楼中主墓室左右两室发掘的女性尸骨应该就是这两位公主。

  目前,我国历史上保存下来元代砖构地上建筑大多为塔幢等宗教建筑,梳妆楼作为享堂建筑是一个孤例。梳妆楼是墓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地上建筑,上为享堂,下为墓葬,其建筑形式兼具西域、蒙古、汉族的建筑特征,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1993年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位于宣化河子乡下八里村。墓群的墓葬形制有双室墓、单室墓,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墓葬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大部分墓葬都是砖雕仿木结构,造型独特,做工精美,展现了辽代建筑艺术风格。墓室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和精美壁画,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并得到广泛关注。

  墓室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绘在墓室墙上的彩色壁画是下八里辽墓的精华部分,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保存完好,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辽墓壁画以写实为主,从各个侧面反映了辽代的经济、文化、宗教和民族大融合。壁画中,还画有契丹人的形象,反映出当时契丹、汉族两种习俗并存交融的地方特色。壁画中有天文图、茶道图、散乐图、出行图、启门图、挑灯图、备经图、备宴图、对弈图、婴戏图、花鸟图等,宛如地下艺术长廊。绘制在张世卿墓墓顶的天文图把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记星法与西方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官的记星法融合在一起,中西合璧,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史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史料。

  蔚县南阳庄乡麦子町村西北有一处杨氏家族墓地,去年五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之北端立有“蔚州杨氏先茔碑铭”,碑主为元代宣德(化)府知府杨赟,此人系蔚州人氏,出身贫寒,是个没有名气的地方官,但碑的篆额、撰文、书丹者均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且保存较完整,使墓地具有了很高的文物价值。该碑立于元代至治元年十一月廿七日,被誉为元代“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用精练的文字记述了墓主杨赟的功德、政绩,石碑上行书结构严谨、圆润清秀,题额上的八个篆书大字秀丽妩媚,是我市保存的艺术价值极高的书法艺术珍品。

  古墓是人生终止时最后的定格,也是储存墓主生活时代文化信息的府库。古墓葬不仅是一座座地下建筑,其建筑形式、图像配置,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和陈列方式都遵循了一定的社会规范,蕴含了特定社会的礼仪制度和信仰习俗,可以说,每一座古墓的背后都藏有一段历史故事,折射出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人素有寻根祭祖的故土情怀,沿着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经纬线以全新的角度审视它们,古墓的有效开发利用可成为文明传承的平台,为旅游增加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

[!--empirenews.page--]

伸阅读

小白阳墓群

  小白阳墓群位于宣化县李家堡乡小白阳村西1000米处的一座小山坡上,有丰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和内蒙古长城地带文化遗存。发掘中发现的随葬器物中有陶器、兵器和生产工具,其中装饰品种类繁多,有铜牌饰及各种骨、石珠等。这些对于揭示张家口地区青铜时代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特征,探讨我国北方地区同一时期不同系统间的考古文化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龙湾汉墓群

老龙湾汉墓群分布在万全县老龙湾村东、西两侧,共有大小不同墓葬十余座。老龙湾汉墓群出土过青铜凤尾脚博山香炉、环身铜鼎、铜盂、兽环铜钫、鸟嘴锥斗等,在古墓竖穴中,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彩纹陶器、石质或贝制利器等。

赤城县东沟壁画墓

  东沟壁画墓位于赤城县东栅子乡东沟村,该墓为沟纹砖砌筑的穹隆顶圆形单室墓,由墓室和墓道两部分组成。平面直径约4.5米, 占地面积14.8平方米,高4.8米,墓室墓道占地面积大约200平方米。墓室周围是壁画,两侧绘契丹人侍从像,壁画以花鸟为主。该墓墓室较大,斗拱复杂,雕绘结合,建筑精细。

编辑:郝学锋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