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获藜麦 沽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沽源藜麦种植面积达10万亩 沽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藜麦加工 沽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藜麦产品多种多样 沽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昔日“坝上杂粮”藜麦,如今已蜕变为“高端有机粮”,成为推动区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金色产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曲由京张携手谱写的藜麦联合育种协奏曲激昂回荡,科技的力量正深刻改变着这片土地,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树立生动典范。
坝上寒风中的产业呼唤
“全国藜麦看河北,河北藜麦看沽源。”这句响亮的提法背后,是沽源乃至坝上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必然选择与艰辛探索。沽源地处高寒地区,气候冷凉,过去主要种植莜麦等传统作物,经济效益有限。藜麦,这种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高原作物,以其全面的营养价值和对贫瘠、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进入当地产业发展视野。
“以前种的藜麦品种,遇到坝上的大风天容易倒伏,亩产只有150多公斤。”沽源县闪电河乡种植户张庆军道出最初窘境。坝上地区独特的高寒、多风、无霜期短等气候条件,对藜麦品种提出苛刻要求。缺乏适应性强的专用品种,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沽源将目光投向拥有雄厚科研实力的北京,一场跨越地域的藜麦育种科技协作就此展开。
当地与中国科学院、河北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权威科研机构对接,共同在坝上草原腹地搭建起藜麦育种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在二道渠乡大梁底村建立“藜麦联合育种基地”,面积达50亩,配备5栋温室大棚,保存多达6000余份藜麦种质资源材料。这一基地迅速成长为国内规模最大、种质资源最丰富、育成品种最多的藜麦联合育种基地之一,为育种攻关奠定坚实基础。
京张携手破译育种密码
北京科研团队带来前沿育种技术与理念。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科研人员长期驻地,将分子育种技术、抗逆性研究成果等应用于育种实践。这种“参与式育种”模式,使育种目标更贴合生产需求。
河北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悦有说:“2021年,我们与中国科学院藜麦育种团队签订《藜麦参与式育种合作协议》,将这种协同模式制度化;今年7月1日,双方再次签订为期5年的深化合作协议,拟在藜麦远缘杂交等更前沿领域开展上下游合作,持续提升我国藜麦育种原始创新能力。
京张联合育种硕果盈枝,截至目前,累计筛选和鉴定了6000余个藜麦种质资源,成功选育出150余个适配坝上独特气候条件的新品系,其中“坝藜1号”“燕藜2号”“冀藜5号”等10余个品种获得省级认定。特别是“坝藜1号”“坝藜2号”已成为沽源的主栽品种。
这些新品种针对性解决了产业痛点:植株矮秆,株高130厘米及以下,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千粒重3克以上,实现大粒化;亩产目标设定在150公斤以上,且蛋白质含量稳定在15%以上,兼顾高产与优质。张庆军对此深有体会地告诉:“现在种的‘坝藜2号’,秆子粗、抗风强,亩产最高到275公斤,比传统品种增产三成。”
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
品种改良带来最直接的经济回报。“以前种莜麦,一亩赚600多块;现在种藜麦,一亩能赚1500多块,还不愁卖。”张庆军的账本,是无数沽源藜麦种植户收入增长的缩影。藜麦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米粒”。
“种藜麦不用除草剂、少用化肥,地里的草靠人工拔,肥料用的是有机肥,藜麦品质好。”张庆军的感受,也印证了藜麦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依托品种和品质优势,沽源藜麦产业不断延链、强链。在河北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推动下,组建京津冀藜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担“坝上藜麦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9家科研院所协同攻关。沽源已发展出从“沽源藜麦米”“藜麦面条”等基础产品,到藜麦啤酒、藜麦花胶等36款特色产品的丰富体系。通过与北京多家大型商超、社区团购平台、有机食品连锁店建立紧密合作,利用“产地直供+冷链运输”模式,沽源藜麦最快48小时从田间抵达北京市民的餐桌,实现从“坝上粮仓”到“首都厨房”的无缝对接。
京张藜麦联合育种的成功实践,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农业科技领域落地生根的精彩剪影。如今,沽源藜麦种植规模已发展到10万亩,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藜麦联合育种基地不仅持续产出新品种,还吸引国内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前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全国藜麦科技创新高地和交流平台。
随着京张两地在藜麦远缘杂交等更前沿领域的合作深化,以及京津冀藜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坝上藜麦产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颗来自安第斯山的“粮食之母”,在京张科技合作的精心培育下,正在坝上草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不仅富裕了一方百姓,也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京张样本”。(魏民 张晓磊 刘文婷)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