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张家口社会

犟“二哥”种树记

2025-04-30 09:13:42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编者按】

  《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一项项扶持举措相继推出。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创新林权抵押融资,从技术下乡到产销对接,国家层面对林下经济的战略布局渐成体系。今年,林下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注入强劲动能。

  在张家口赤城县,闫志国的故事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实践。从退耕还林到林药共生,政策红利与民间智慧碰撞出乡村振兴的火花。如今,张家口林下经济年产值超3亿元,林地生金、叶间淌银的绿色发展图景,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答卷的亮丽篇章。

    山不“荒”了

  “种树有啥不好嘞!”闫志国眉头一拧,粗糙的手掌重重拍在桌上。

  闫志国是赤城县后城镇人,人称“二哥”,不但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还因为他身上有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2019年闫志国43岁,在北京小有成就的他硬是不顾家人反对,带着全部积蓄,独自一人返乡,一头扎进了林子里。

  在闫志国的记忆里,老父亲守着祖辈传下的十几亩山地和耕地,日复一日地种植玉米和谷子,虽收成不算丰厚,但也是一家人生活的重要保障。“那时候一亩地收成不到300斤,遇上旱年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站在如今挂满青杏的杏树林前,他仍记得政策落地时的震动——2001年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面铺开,赤城县作为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区域,对25·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等符合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要求的地块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老辈人想不通啊,把吃饭的地都种了树,往后靠什么活?”闫志国比划着当时的场景:县林业局的技术员带着山杏苗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每亩地每年补助原粮200斤、现金20元,持续15年。最终,他家8亩坡地种上了杏树,只留8亩平地继续耕作。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后城镇的生态面貌,全镇退耕面积达7421.2亩,曾经裸露的黄土坡逐渐被绿意覆盖。

  这种转变在张家口市林业和草原局的档案里得到印证: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1661.9万亩。张家口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减弱区,初步形成了风沙南侵的第一道生态屏障。昔日“黄沙满天飞、流沙压塌房”的风沙通道成为如今满眼葱茏、生机盎然的绿色长廊。

  “植树造林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市林草局相关负责同志说:“如何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山不“穷”了

  “杏子卖不上价,守着林子饿不死也撑不着。”2002年,帮父亲种下最后一棵杏树,闫志国也和村里多数青壮年一样,选择去北京打工谋生。

  “村里现在是越来越漂亮了。”

  “隔壁老李家建起了大棚。”

  ……

  200多公里外,家乡的消息时常传来,但都被奔波忙碌揉碎在北漂的岁月里,尘封在了闫志国的心底。

  钢筋水泥间辗转十七年,这个赤城汉子始终惦记着家乡的山林。“每次看到城里人花大价钱买有机食品,就觉得咱老家那些荒山都是宝。”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他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机遇。2019年,闫志国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家乡,在后城镇董家沟村流转了150亩山地和耕地,建立了嘉雨家庭农场。“当时就想搞采摘旅游,可是投入太大,周期又长,慢慢地几个合伙人就都撤资了。”站在杂草丛生的山坡上,他望着父辈种下的山杏林发愣——这些20年树龄的林木已进入衰产期,稀疏的枝丫间透出斑驳阳光。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闫志国气馁,反而让他更加冷静地思考家乡的发展出路。他意识到,发展产业不能盲目跟风,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

  他决定引进苹果树、梨树和东北大榛子,每种树各种植50亩。为了种好这些树,闫志国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四处学习果树种植技术,从选种、栽培到日常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终于,嘉雨农场的果子凭借优良品质渐渐打开市场。然而,单一的种植模式难以维持农场运转,闫志国再次陷入困境。

  转机出现在赤城县林草局一次调研走访中。

  近年来,张家口不断探索发展林下养殖、种植、林产品采集和森林景观利用,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生态发展的目标。而赤城作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率先试点林药、林禽等多种复合种植。

  “林下种药材既能固氮养土,又能提高林地利用率。”技术员随手拔起的黄芩让闫志国眼睛发亮。查阅资料发现,赤城县地处北纬41度中药材黄金带,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效成分积累。2021年,他当即投入四十余万开始试种苍术50亩,却因缺乏经验,他遇到了出苗难、成活率低等问题,首批苍术苗成活率不足三成。

  由农林专家组建的“赤城县林下经济发展小分队”关注到了闫志国的情况,不仅为他量身定制种植方案,还定期现场指导。今年春天,果树逐渐进入盛果期,中药的成活率越来越高,整个农场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现在苍术鲜货每公斤6元。”闫志国算过账:50亩中药材即将进入采收期,年收入可达40余万元,立体种养模式让每亩地产值从1万元跃升至两万元,实现翻番,林间生态系统却愈发稳固。

  山“活”过来了

  “种树养地,种药养人。”闫志国在县里组织的林下经济培训会上记下这句话。2025年,张家口此时已形成坝下地区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模式为主,坝上地区以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全市林下经济利用面积160万亩,年实现产值3.15亿元,林下经济收入占从事林下经济农民总收入的26%。

  不断传来的利好政策让闫志国底气越来越足。当地政府积极推行扶持大户、典型带动策略,大力培育示范种植基地,发挥引领作用;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携手金融机构量身定制信贷产品,创新林权等抵押担保模式,破解资金难题;依托大数据平台与专人信息收集机制,及时精准推送农产品价格、供需信息,让农户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市场的力量也在悄然改变这片山林。在闫志国的抖音账号——“聚野农业二哥”里,将自家的果实和中药材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许多消费者被他果园的自然风光和绿色种植理念所吸引,纷纷下单购买。

  站在农场制高点,闫志国的规划充满诗意:春天可赏花、夏天摘鲜果、秋天采药材、冬天玩冰雪。“这里距龙庆峡景区仅18公里,北京游客过来就1小时车程。”他指着自己居住的半山民居,“等农场再发展发展,我打算把这里改造成特色民宿,让客人体验采摘、挖药材、做药膳。”

  闫志国的坚守,恰是我市林下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在这片土地上,怀来的林麝养殖产业,带动当地百姓走上增收致富路;蔚县的仁用杏,凭借优良品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赤城的赤芍中药材种植,助力全县增收1亿元……依托营造林成果,林产品采集、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林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山月爬上林梢时,闫志国又拎起手电筒巡山。灯光掠过茁壮成长的药苗,惊起几只夜栖的山鸡。他笑着对记者说:“现在这山可是‘活’过来了,每片叶子都在创造价值。”晚风送来林涛阵阵,仿佛群山在应和着春天的诺言。

  (记者 王映华 通讯员 金建龙 刘士博 刘刚)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