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张家口社会

端稳手中饭碗!张家口187万亩“良田”何以炼成

2024-12-28 09:08:31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农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2.8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事关粮食安全大局。我市是农业大市,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更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今年全市的重点工作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开展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扩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建设高标准农田26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

  金秋十月,行走在张垣大地,广袤田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87.67万亩,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6.2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大力实施,让广袤田野上的新质生产力正在练就并夯实,持续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在张垣大地徐徐展开。

     农田“旧貌”换“新颜”

  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经过改造升级后,摇身一变成为带动群众致富增收“聚宝盆”,在怀安县柴沟堡镇刘家窑村记者看到喜人一幕。

  “我们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让村集体经济焕发出更多的活力。”村党支部书记刘健介绍,以前该村的振兴路两旁是连片的盐碱地,不仅在视觉上影响美观,更由于土地肥力差、农作物产量低,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为破解这一难题,他们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流转土地进行“蓝龙虾”养殖及斗牛瓜种植,仅土地流转一项即带动村民户均增收8000元,集体增收10万元,相关项目建成后还带动本村村民就近就业。

  一棵壮苗、一棵丰稻、一粒好米……都离不开一方好田。

  从“白茫茫”到“聚宝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带来的成果。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时代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市农科院相关专家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是指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确保建得好、用得上、有效益、管长远,不断推动小田变大田、农田变良田,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截至2023年底,已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12.86%,永久基本农田内已建高标准农田172.92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13.62%。全市水浇地总面积481.64万亩,水浇地已建高标准农田187.08万亩,占水浇地总面积38.84%。

  “科技范儿”助力高产

  近日,怀来县农业农村局邀请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北方学院、承德市农林科学院以及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牧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存瑞镇窑子头村实施的“粮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春玉米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专家组现场随机抽取5个实收样点,经过现场收取果穗、数数、称重、脱粒、测籽粒含水率等环节,检测该示范田平均实收亩产1060.76公斤,创我市春玉米单产最新纪录。怀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宏峰告诉记者,近年来,怀来县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集成推广耐密新品种、膜下滴灌及水肥高效利用、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在塞北管理区,马铃薯和胡萝卜迎来了大丰收。塞北管理区平均海拔1400米,处于北纬41度全球最佳马铃薯和胡萝卜种植带。近年来,该区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马铃薯和胡萝卜规模化种植。通过完善节水灌溉配套设备及田间管网建设,采用指针式喷灌系统和滴灌系统进行水肥一体化的模式灌溉农田,机械化除草灭虫,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如今,塞北管理区的马铃薯和胡萝卜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远销海外,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宣化区,来自市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展高标准农田田间调查。通过调查作物长势情况,采集影像资料,对当地的土壤墒情以及地温进行测试,以便了解当前农作物的生育期以及农情。据介绍,九月,进入秋收期以来,该中心着力将智慧气象标准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为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和粮食安全保障助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单单是完善农业配套设施,还采用适合的耕作技术,包括旋耕、深松、深翻等,提高土地平整度和土壤质量,确保宜机作业,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土壤修复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百万亩设施农业发展,立足“首都两区”建设,把发展优质、高效、节水的设施农业作为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加快绿色农牧业崛起的有效抓手,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以设施种植业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为路径,着力提升发展怀来——涿鹿——宣化设施葡萄、崇礼——尚义——赤城设施彩椒、沽源——赤城设施架豆、赤城——沽源——张北——尚义——康保设施西瓜等产业带,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设施农业发展,年内计划新增设施种植业10万亩。

  建管并重持续助力

  宽敞的蔬菜种植大棚里,只见鲜红的西红柿点缀在层层翠绿的叶片之间,分外好看。“这是我们今年主打的草莓西红柿,很受市场欢迎,现在每斤收购价在10元左右,成熟后也不愁销路,都是收购商直接上门来收。今年我家一共种了6个大棚的蔬菜,除了西红柿还种了些豆角,收入比较可观。”在万全区郭磊庄镇丰胜庄村的西红柿种植大棚里,种植户谢利芳脸上满是笑容,并麻利地摘下几个西红柿递到记者手里。

  “类似这样的日光温室棚,我们村里一共有149座。”同行的丰胜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义国介绍,通过发展大棚农业,最终实现村集体经济得以壮大,农民收入提高的双赢局面。张义国告诉记者,其中109个大棚是之前建设的,全部由农户承包种植,目前每个大棚一年可以种两茬西红柿,年产40000斤左右。中间还可以种一茬豆角,产量在3000斤左右,109个棚合计总收入1500万元左右,村民收入在300万元左右;40个大棚是去年新建设的,由农业公司负责管理和种植,产权属于村集体,农业公司每年向村集体交纳租赁费用。

  田成片、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联合收割机、无人机上山下田,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逐步实施,以及农机技术、种子、人才等方面加持,越来越多的农民种粮有了积极性。

  “今年我市要完成13个项目县区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其中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5万亩,常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9.5万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市将发展高效节水设施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农田水利措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投入比例。与地下水压采区任务紧密结合,优化高标准农田同步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布局。积极探索与央企合作,采取“先建后补”的形式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也可依托本地国有企业,整合涉农资金,吸引央企入股,按约定比例出资,健全收益分配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市场主体规模化流转土地后,采取“投资、建设、经营”一体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适当奖补。积极探索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据农业农村部《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借助我市“首都两区”政策倾斜,紧抓重点领域超长期国债重大项目谋划机遇,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坝上地区建设290万亩旱地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建后精管细护是确保高标准农田设施长效使用和发挥效益的关键抓手。

  应如何加大高标准农田管护力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认为,一要建管并重,将高标准农田管护和建设放在同等位置上,建好一处管好一处。二要落实好管护资金,对建设好的高标准农田落实维护资金,及时进行维护。三要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将管护的责任和主体落实到位,建立管护监督机制。四要提升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管护效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技术,强化现代化管理。

   (记者 郝大钊)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