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张家口社会

“把脉”天气的人

2024-03-04 08:56:35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清晨6点20分,市气象局大气探测基地内,探空员王银钢和王娟娟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

  反复检查只有手掌大小的探空仪的外观;将充气后足有3米高的气球铺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导致放飞失败的砂眼……虽然工序繁复且“掐表”进行,但王银钢和王娟娟配合娴熟,有条不紊。

image.png

  6点30分,王银钢将探空仪的供电线、电池电压检测线与探空仪检测箱连接,读取干球温度、相对湿度、本站气压等重要参数。“这个是太原厂生产的探空仪,电池激活相对方便,不用在40℃的温水浸泡。”

  王银钢将显示的数据抄写后,输入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中。5分钟的等待后,显示这个探空仪基测差值均在合理区间内,符合放飞条件。

  缘何对探空仪如此“关照”?因为当前地面观测已实现自动化,而高空探测还处于半自动,需要人工施放探空设备与雷达配合获取气象数据。而探空仪在随氢气球飞向30000米高空的过程中,能逐层进行扫描,将不断变化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实时传回地面。王银钢与同事据此就能精准“翻译”,“把脉”变幻莫测的天气,而“翻译”结果又为天气预报、防灾减灾、航天飞行等提供重要的气象数据支撑。因此,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对于探空仪的检测不敢有丝毫马虎。

  6点45分,天色渐亮,放飞时间迫近。

  王银钢疾步走出值班室,将探空仪、大风放球器轻轻挂在安全区的指定位置上。此时,已就位的王娟娟正在充气室为气球灌装氢气。“灌多了,气球飞不了多高就会炸。灌少了,飞行探测高度达不到26000米‘及格线’也不行。”王银钢说,灌装环节同样是门学问,要拿捏有度。“充气时间不少于15分钟,目的就是使气球受力更均匀,确保升空高度。”

  6点55分,回到值班室的王银钢打开了雷达高压开关进行预热,并调整雷达摄像头,将显示窗口对准放球点。

image.png

  7点11分,王娟娟已将探空仪、大风放球器固定在了气球下方。此时,她的对讲机里传来王银钢的声音。按照王银钢的指令,王娟娟打开充气室大门,举着氢气球缓步走到放球点。

  “7点15,放球!”随着一声指令,王娟娟立即松手,氢气球迎着阳光直冲而上。而这一时刻,这样的场景不仅在全国的100多个探空站进行着,也在世界各地的探空站上演。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全球必须在相同时间施放气球,对应到我国,就是每天早7点15分和晚7点15分。这样,全球都在同一时段观测气象,数据更有可比性,也方便探空资料的全球交互。

  “在晴好天施放氢气球不难,就怕遇到狂风暴雨。”王银钢说,每遇极端天气,都是对探空员身体和心理的一场大考。如果风力太大,像“棉花糖”一样的氢气球瞬间会被吹成“条状”,有破损风险;若遭遇雷暴天气,探空员在保证准时放飞的同时,还要避免雷击伤害,可谓步步惊心。而一旦气球在升空途中遭遇“不测”,探空员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再次释放探空设备,以避免“缺测”。这种紧张感,常常使王银钢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难以入睡。

  气球通常以每分钟400米的速度上升至30000米左右的高空后爆炸,才宣告此次探测结束。而这段时间里,探空员需要争分夺秒。

  基地内,L波段气象雷达将探空仪发回的各种气象数据实时采集传输至电脑上。王银钢目不转睛地分析着,在保证探空仪运行正常的同时,还要在规定节点内,将6份探测数据处理编译成气象电报,分别汇报至河北省气象局和国家气象局,之后汇入世界气象中心。这样,世界各地的预报专家可以对汇总的气象数值进行全面分析判断,进而得出预报结论。

  将近10点,此次高空探测圆满结束。

  作为气象基础业务工作,在外人看来,日复一日地高空探测不免有些单调枯燥,缺乏创造性,但王银钢却乐在其中,与天地“对话”了25年。他说:“每天在严格规定的时间里进行准确无误的操作,正是高空探测的魅力所在。”

  “刚参加工作时,我们使用的是701观测雷达,后来升级成L波段气象雷达,明年我们将使用北斗探空。”谈到观测手段的重大突破,略显倦意的王银钢又兴奋起来。“北斗探空系统采用‘双模气球’,外部气球顺利爆炸后,内部气球膨胀,继续平漂探测,也就是一次释放能够实现‘上升、平漂、下降’3次观测,既降本又增效。”如今,46岁的王银钢对准确“把脉”天气更有信心。

  记者 赵晓刚 赵震平 通讯员 王丽霞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