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张家口社会

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

2022-05-10 10:30:15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张家口新闻网讯:从2012年4月19日微信朋友圈功能上线开始,至今已经十年。晒生活、晒工作、晒娃、晒美食、晒旅行、晒幸福……朋友圈早已成为大家分享日常生活,与好友点赞互动的首选之地。

image.png

      翻阅“第一圈” 掀起回忆潮

  2012年4月19日, 微信正式上线朋友圈功能。 不知不觉中, 朋友圈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整整10个年头。 当我们回过头去看自己多年前发布过的第一条朋友圈时, 每一张照片都有着满满的回忆。

  2012年8月23日, 当时25岁的王女士开始启用朋友圈。 那时朋友圈刚诞生不久, 出于新鲜和好奇, 王女士在朋友圈晒出了一组自己在海边的随拍照片。 那是她参加工作两年来, 第一次参加单位的团建活动。 她们一行30多人乘坐旅游大巴来到青岛,这也是她第一次来海边。 看着十年前的自己, 王女士感慨地说,还是年轻的时候好, 那时手机像素不高, 也没有美颜相机, 即便是素颜, 拍出来的照片也好看。十年过得真快, 自己也从女儿变成了妈妈, 化妆品用的越来越贵, 功效从保湿到抗衰、 祛皱、提亮, 但还是抵不过岁月。 照相都不敢素颜, 更离不开美颜。

  “我的同居女友, 讨厌至极,发图一张, 算是惩罚吧。” 这是90后吕女士于2014年6月25日发的最早的一条朋友圈内容, 配图是一张与她一起租房居住的舍友照片。

  回想当时为什么要发这样一个朋友圈, 吕女士开玩笑地说:“估计是被气着了。” 吕女士和舍友年龄相仿, 两人同在一个单位, 又一起在外租房居住。 “同居” 的两年时间, 她们一起上下班, 一起买菜做饭, 一起吃饭逛街……日子过得简单而随意。“现在都成家有了自己的生活,聚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真的挺怀念那段单身岁月, 满满的回忆。”吕女士说。

  1996年出生的宇女士, 发送的第一条朋友圈, 是她刚刚高考完, 自己在家里拍摄的一张自拍照: 一头乌黑长发, 穿着粉色上衣, 摆出剪刀手, 配文是: “不太会自拍, 就这样吧。” 宇女士调侃地说: “当时看这张照片我觉得很好看, 现在看起来感觉这照片太傻了。 如果时间能倒流,我会好好发一条的。”

  那时宇女士的同学大部分都还在用QQ, 微信好友不多, 只有十几人。 下方给她点赞评论的人是她高中最要好的一位同学。此时, 再翻看朋友圈时, 宇女士才意识到, 自己已经很久没有与这位同学联系了。

       设置“三天可见” 成常态

  从 2012 到 2022, 十年间,微信早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 朋友圈也成为人们记录生活的平台。

  但是, 当你在微信通讯录中, 随机打开 10个人的朋友圈时, 就会发现,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发朋友圈了, 或者不会在朋友圈发关于自己生活的事情了。很多人的朋友圈仅展示半年、 一个月或者三天可见。

  “看一个人的朋友圈就知道她的生活重心在哪”。 80后韩女士的朋友圈开始于2012年11月份。 那时她刚刚结婚, 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多是和老公两个人吃喝玩乐的美好时光。 之后, 韩女士有了宝宝, 便开始 “沉浸” 于晒娃阶段。 “初为人母, 看到孩子的成长, 什么都是新鲜的。 所以‘老大’ 时, 会经常记录他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分享到朋友圈。 后来 ‘老二’ 出生, 因为牵涉太多精力, 在朋友圈晒娃的次数明显减少。 再后来,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慢慢长大, 就有了空档期, 什么也不想发, 不像年轻时, 有个什么事, 什么心情, 都往朋友圈里晒。” 韩女士说, 通过朋友圈, 她更清晰地看到了这几年自己阶段性的变化。 现在,她已经很少发朋友圈了, 在她仅半年可见的朋友圈里, 基本上都是转载的新闻、 工作链接, 或是孩子学校的学习打卡。

  “我已经很久没发朋友圈了”。 重新翻看朋友圈时, 贺女士不禁感慨, 以前没多大点事都想发朋友圈记录一下。 现在加的“好友” 越来越多, 关系越来越复杂, 不仅有亲戚朋友、 同学老师、 领导同事, 还有那些仅联系过一次, 甚至备注过之后就完全忘记的人。 每次发朋友圈之前还得分组屏蔽越来越麻烦。 慢慢地, 就不爱发了。 目前, 贺女士的朋友圈已设置为 “仅三天可见”。

  与贺女士有着一样想法的刘女士也表示, 最初朋友圈记录的只是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现在的朋友圈已经倾向工作, 即使发自己的生活圈, 也是设置朋友可见。

  “我每天都会刷朋友圈关注好友动态, 给他们点赞或评论。在我看来, 这是一种隐形的社交方式。 但我个人却不常发朋友圈。” 市民杨女士说, 微信朋友圈的出现, 让人欢喜让人忧。 她觉得原本是用来分享生活的朋友圈, 如今却可能被陌生人窥探、利用, 隐藏的风险越来越多。 点赞投票的, 销售卖货等信息开始充斥着朋友圈, 也让她陷入了该不该发朋友圈的顾虑当中。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以前见面留电话, 现在见面扫一扫。” 最近几年, 让李女士感受最深的是,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 微信都无孔不入。

  微信一开始推出时, 只是支持发送语音短信、 视频、 图片和文字, 可以单聊也可以群聊的一款应用程序。 但如今, 随着朋友圈、 视频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支付等功能应用得越来越多, 刷微信, 已经成为目前绝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早晨一睁眼, 先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信息, 公交车上、吃饭的时候, 会习惯性的刷一下微信, 看看朋友圈有没有新的动态, 关注的公众号内容有没有更新。 工作中也会用微信收发文件, 处理工作群消息。 下班后,会用微信跟家人朋友视频聊天,或者在小程序购物消费。 就算出门消费, 也可以不带钱包和现金, 手机上用微信扫一扫就可以支付。

  如今, 微信涵盖了社交、 工作、 出行、 查询、 支付等等一系列功能, 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交圈、 生活圈。 它让我们的沟通交流更便利的同时, 也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金融理财、生活缴费、 挂号就医、 去公共场所出示健康码、 行程码, 出行打车以及各种电商平台购物消费等。 微信, 早已成为一种 “生活”。(记者 李晓利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