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网讯:在张家口桥西区操场街有一个不起眼的黑乎乎的铸铁井盖。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井盖,建造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服役至少46年,堪称“古董级”井盖。
在人来人往的小巷里, 老井盖已超46年仍在服役,令参与制作者倍感亲切。 赵娜 摄
3月22日, 参与制作该井盖的吕斌师傅得知这一井盖仍在服役,前往查看,并讲述了井盖制作的有关情况。
桥西区操场街是一条宽约5 米、东西走向的小巷,连接着长青路与明德北街。这条小巷作为通往下东营小学、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市第四医院的道路,汽车、三轮车、自行车、电动车和来往行人络绎不绝,彰显着小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2日9时45分, 当参与制作该井盖的吕斌师傅走到这里时,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古董级”井盖。它位于这条小巷西约 10 米处,呈圆型,正中间刻着一个“井”字,围绕在其周边是“井”字形条纹,最上方写着“张家口市闫家屯农机站制”几个字样。
吕斌说,他曾在闫家屯农机站工作了二十多年。制作这个井盖时,他是厂里的模型工,负责模型设计。 该井盖制造于 1974年—1976 年间, 是建厂初期的产品,距今至少有46年时间。当时铸造的井盖采用传统的铸铁翻砂工艺,属于轻型井盖。 相较于含钢井盖,其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这个井盖安装在繁华小巷,历经风吹日晒、车辆碾压,依旧服役,让吕斌感到“我们的铸造技术还是过硬的”。“张家口市闫家屯农机站制”这几个字,采用仿隶书体,是有着书法基础的吕斌试验了几种不同字体后,写在纸上再刻到模型上的。 当时,带有这种字样的井盖主要提供给建筑工地做配套设施,每年大约生产近百套, 均在本市销售,最远销至阳原。 后来,农机站主要生产球墨铸铁井盖,纯铸铁井盖便很少生产了。
闫家屯农机站全称是闫家屯农机配修站,主要经营农业机械制造、维修及加工,分为机工、铆焊、锻工、铸造、模型、电工等6个工种。 该配修站于 1972 年正式建立。 同年,20岁的吕斌便来到这里担任模型工。模型工需要懂得机械原理、 铸造原理、木模原理、材质型号等。 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他先到公社厂子里学习了半个月的识图,后来又购买相关书籍,边学习边实践。后来,这里生产的 1500 型脱粒机、C6136A型车床车身及配套铸件、仿瑞士三用磨床铸件等产品模型,都出自他手。 而他也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渐升任为这里的负责人。 时过境迁,吕斌回忆起张家口的铸造历史时说, 我市作为曾经的重工业城市,铸造业相对发达。上世纪七十年代, 为了发展乡镇企业,助力农业生产,我市开始建设三级配修网络,即在区、公社、村三级建设农机配修站。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就了一批像他这样的铸造人。
市城管执法局对全市井盖的摸底调查显示,桥西区操场街上的这个井盖使用至今从未更换,服役这么长时间的铸铁井盖在我市为数不多。
(本报记者 赵娜)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