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炫整理图书卡。 吕慧 摄
张玉炫在翻阅古籍。
记者吕慧 通讯员 朱炅 崔永胜
一张普通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各类古籍,张玉炫拿起纸板、刻刀、尺子、竹签、小电钻等修复工具,埋头细致地进行拆、装、订等步骤。从21岁开始,张玉炫过去的49岁人生,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投入在图书上,更有16年的岁月陪伴着古籍,做着让民族文字记忆源远流长的保护工作。在张玉炫的坚持和努力下,那些被修复如初的古籍线装书成了怀来县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年轻”的古籍修复师
始建于1951年的怀来县图书馆至今已历经了66个春秋,在现任图书馆馆长的张玉炫看来,连图书馆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学的气息,张玉炫喜欢这里的一切,可就是平房阴潮,不利于图书的保护。2001年,怀来县图书馆搬至沙城镇长城路文化大楼,让图书有了更好的去处,令张玉炫欣喜不已。在搬馆的过程中,张玉炫发现馆内珍藏着1669册古籍。这些古籍的主要内容涵盖经、诗、子、集四大类。其中,一本明代刻本《黄眉故事》,更是由于年代久远可以申报国家二级保护古籍。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该古籍缺册、发霉、虫蛀等原因,与国家二级保护古籍失之交臂,让人倍感遗憾。
张玉炫介绍,古籍往往存在诸多破损情况。破损的原因主要有发霉、粘连、虫蛀、老化等。保护古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古籍修复。张玉炫细细整理发现,这些古籍竟有近三分之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可是,张玉炫和馆内的同事都不会古籍修复,这让他既心疼又着急。为此,他多次找到时任馆长进行沟通,争取到了去石家庄古籍修复部门学习的难得机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张玉炫掌握了基本的古籍修补技巧。回来后,立即着手开展古籍修复工作。
古籍修复是个经验活,可能在其他行业做5年就是老手,但对古籍修复来说,5年才算刚刚入门,更何况刚刚接触这项工作的张玉炫。所以,每做一件事,张玉炫总是小心翼翼。他和同事一起,先要购买修复古籍的麻纸,再分拣出易碎的古籍,将它们放在加双氧水和硫磺的玻璃柜中,让它们逐渐恢复柔韧性。修补过程中,碰到一些破损的单页,要插入大小一致的麻纸,将其捋展压平,破损处画上圆圈。就这样,一页一页都修补好了之后,再将整本书用针和麻线装订好。有的书修复起来十分耗精力,有时候一整天都修复不好一页。虽然修复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辛苦,但是看到一本本、一套套古籍修复好,每个人都无比激动和满足。
[!--empirenews.page--]
古籍修复任重道远
由于资金问题,修复古籍的工作曾被搁置一段时间。几年后,图书馆申请到了古籍保护的专项资金。于是,张玉炫和同事立马有了干劲,开始将成套的图书整理出来,手工制作盛放古籍的函匣。张玉炫和3名同事一起,用蓝布、麻纸、硬纸板、竹筷等制作材料,拿起刻刀、尺子、竹签、小电钻等工具,只要一有时间,就进行制作工作。由于没有经验,张玉炫和其他同事们就照猫画虎,模仿古代函匣的成品。怎么裁纸板?怎么镶卡子?这些细节都是张玉炫和同事们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做好一个函匣需要十几个步骤,就这样日复一日,经过一年的时间,133套古籍装进了函匣,和一些零散的古籍线装书整齐地摆放在了图书馆内的书架上。
对古籍修复工作,张玉炫时时觉得,自己掌握的技能不足,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古籍修复工作的枯燥性也让很多年轻人打退堂鼓,不愿意投向到这份事业中。但失修古籍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也许这个工作相对来说显得古老一些,但张玉炫觉得这个工作很好,他喜欢这个工作,更希望自己掌握更多的古籍修复技巧,同时希望和更多的人一起来进行保护工作。
张玉炫说,古籍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毕竟古籍可以让民族文字记忆源远流长。他很希望古籍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古籍保护工作中来。他同时说,目前,从保护古籍的角度出发,馆内珍藏的古籍不能借阅,仅用于学术研究,但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最终还是希望大家都能够看到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
[!--empirenews.page--]
与书为伴的幼时梦想
或许是受到图书管理员父亲的感染,张玉炫说,他自幼就和各种各类的图书打着交道。幼时,父亲经常买一些图画书,张玉炫就临摹图画书上的简笔画。再大一些,母亲开始教他认字,他就开始接触一些小人书。
上小学之前,父亲送给张玉炫两本小人书。一次,小朋友跑来和张玉炫借小人书看,他起初有些不舍和犹豫,最后小朋友提出用自己的铁环来和他换,看着铁环新鲜,张玉炫便点头同意。过了几天,玩铁环的热情褪去,张玉炫就去找小朋友想要把小人书换回来。可是当他找到小朋友时,才得知小人书已经被小朋友弄丢了,找不到心爱的小人书,张玉炫气得直哭。
由于父亲在图书馆工作,给张玉炫提供了读书便利的条件。上了小学后,随着认识的字逐渐变多,张玉炫便开始接触《西游记》、《封神演义》、《小兵张嘎》等著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玉炫说他看书的时候,身边定是要放一本字典的,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查字典。在小学时期看过的著作几乎都是一边查阅字典一边读完的。
跟随父亲在图书馆看书,看着书架上摆放整齐的书籍,张玉炫觉得没什么比这个更开心的事。那时,张玉炫便梦想着将来能像父亲一样在图书馆工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图书馆工作的意愿也愈发强烈。高中毕业后,或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又或许是老天爷对他的眷顾,张玉炫如愿当上了县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
[!--empirenews.page--]
让更多人共享图书
对张玉炫来说,自己的娱乐生活也都是与图书有关的,收藏图书、购买图书是他最喜欢的事。不管是出去旅游还是因公出差,只要有时间,张玉炫都要去当地的图书馆看一看,或是到当地的书店去逛一逛,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回来,珍藏在家。现在,张玉炫家已珍藏了1000多册图书。
相对于图书,古籍线装书在张玉炫心里更是至宝。多年来,若是下乡看到老百姓谁家有古籍线装书,他都会耐心和老百姓商量,自掏腰包将古籍线装书买回来,存放在图书馆里。前前后后,他买下的古籍线装书有30册。
张玉炫在图书馆工作近30年,他不仅自己爱读书,还希望更多的人爱上读书。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到图书馆看书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了,这一点让张玉炫十分失落。
14年前,图书馆开始和县里的各个小学一起,联合举办“燕赵少年系列读书”活动,从而鼓励和促进学生读书。为了促进全民阅读,从2004年开始,图书馆还在怀来县老干部局、沙城镇四街村委会和北辛堡甘庄子村3个地方设置图书馆分馆。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图书馆定期对分馆内的书籍进行调整和更换,让书籍流通起来,让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时光荏苒,近30年过去了,曾经的毛头小伙子已然变成了如今的中年男子。从最初的图书管理员到现在的图书馆长,张玉炫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是他那种根植于心中,希望更多的人来图书馆借阅书籍,让书籍发挥它最大价值的愿望丝毫没有减少。他还有一个心愿,将来有机会可以举办一个图书怀旧展览,将图书馆珍藏的28000多册小人书展示出来。
长时间与书籍打交道,张玉炫给人的感觉也像他修复过的古籍线装书那样朴实无华。当他带着白手套翻阅一本本古籍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对于古籍小心翼翼的呵护,更能感受到的是他对这份文化遗产的敬畏……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