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马兰
张家口新闻网 记者 王守刚 宋维根 冯海潇
岁月荏苒,如果不是事先已经知道,即使站在马兰村的土地上,也很难把它和《毛泽东选集》诞生地联系起来,因为这个村子实在太普通,和大多数北方山村没什么两样。
就是在这个村子,诞生了影响深远的《毛泽东选集》;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现《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也是在马兰村发展、壮大起来的。
在邓拓之女邓小岚的指引下,采访团一行从村口沿着南北向用水泥打磨的街道前行,大约5分钟后,来到了一条窄巷,走进去,几出土坯房院落就是邓拓故居和晋察冀日报社旧址,再往上,便是晋察冀报社编辑科、报社秘书处和报社印刷厂。
这些房子位于村子正中间,就在山坡脚下。1939年3月至1948年,《晋察冀日报》在此办报达十年之久;1944年,为配合当时正在进行的“整风”运动,第一次出版《毛泽东选集》,也就是说,马兰村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
由于当时条件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先后有7位报社战士长眠于此,有19位村民为掩护报社同志而惨遭杀害。村口的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字……后来,邓拓写《燕山夜话》时,署名“马南邨”,便是马兰村的谐音,以志不忘那段岁月。
战火中不倒的旗帜
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起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日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创刊,原名《抗敌报》。1938年4月成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0年11月,《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1937年至1948年,邓拓在这个小山村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根据地办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张报---《晋察冀日报》。
这张党报是当年飘扬在华北地区军民心中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战火中不倒的旗帜”。因为日寇把这张报纸看成眼中钉,不惜使用快速部队对它施行长途奔袭。然而,在日寇飞机轰炸扫射时,报社的编辑记者躲在山崖的岩石缝中编稿写稿。日寇驻扎下来想长期围困时,就在离日寇不到十里地的一个小山村中老乡的牛圈里,报社的工人们正在排字印报。
在邓小岚的指引下,从一座小房子里应声走出一位老人,他问明情况,回屋取了钥匙,便带我们来到报社旧址的小院儿。
老人叫王世亮,正好出生于报社成立的1937年,出生时他家在报社的东侧,他现在的住房在报社的西侧,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热情义务接待来访者。他说,从记事起他就和报社的人们在一起,一直到1948年报社离开。他带我们参观各个房子,介绍每个房子过去是干什么用的,还介绍说谁谁哪年回来过,他到城里去看过谁。他神采飞扬地说,当年报社有个小战士和他特别好,没事儿时常带着他玩儿。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
10年里,生与死只在一线之间,报人们在社长邓拓的带领下,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用八匹骡子驮着印刷器材,冲破了日寇一次次的“扫荡”,坚持出报打击敌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还在1944年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这支新闻队伍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一边战斗,一边办报。只要有24小时的连续时间,就出一期报纸。在生死关头,及时传播中共中央发出的坚持抗战的声音,从思想上武装了边区人民。不但报道了国内各抗日战场的胜利消息,而且对国际新闻及重大事件也作出了及时报道,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和全国人民抗日斗志,更增强了广大军民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晋察冀日报》是“边区人民向新中国前进的灯塔”。
1945年8月15日,邓拓率报社新闻工作者进入张家口,在张家口继续办报,为《张家口日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张家口日报》很多办报原则和理念都是那时从《晋察冀日报》传下来的。
离开的时候,太阳已渐西沉,马兰村更显安静祥和。但,从这里传承发扬的抗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empirenews.page--]热血马兰[/!--empirenews.page--]
【重访随笔】热血马兰
特约记者胡强
马兰村口,醒目地矗立着晋察冀边区抗敌报社给马兰村农会公正状的雕塑和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
村民王世亮指着“公正状”雕塑说,当时建设报社印刷厂的木料,都是乡亲们提供的,报社在撤退前,将所有东西归还。这一纸公证状,赢得了乡亲们对报社的信任。
王世亮回忆说,报社进驻村里的那几年,他还是个小孩,经常出入报社玩耍,对报社的人特别有好感。1939年的一场水灾,将报社和乡亲们拉得更近了。那年夏天,山洪暴发,报社编辑、记者捐献出仅有的口粮、衣物支援。同时,还帮乡亲们整修被冲毁的滩地。
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碑身后,镌刻着19位遭难村民的名字……说起70多年前的“马兰惨案”,老人很激动。
那场惨案发生在1943年11月17日,当时下着大雪。在报社人员安全撤离马兰村后四个小时,鬼子就侵入马兰村搜寻,32名群众被抓。鬼子逼问报社机器掩埋地址,村民均回答“不知道”。鬼子气急败坏,当即枪杀了两位村民。此时,村里游击队队长万寿山挺身而出,假带鬼子来到自家地窖,被鬼子识破后,不幸被杀。鬼子把剩下村民一并押到附近的下庄村,18日,又继续杀害了16名村民。自始至终,村民们都没有供出报社的人和设备。
“这19位被害的村民捍卫的不仅是报社,更是那些跟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王世亮说。
身为一名现役军人,不禁被马兰村村民与报社的这种割舍不断,甚至交付生死的情谊所打动。细细想来,报社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贫苦农民出身,他们自然会把百姓当作亲人,也更能感受百姓的疾苦。也正如邓拓之女邓小岚所说,“这份报纸代表着党和政府,把老百姓的事都当作自己的事去做,老百姓也就满意。”
[!--empirenews.page--]马兰笔阵啸长风[/!--empirenews.page--]
马兰笔阵啸长风
随队顾问陈韶旭
7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捷报传来,在太行山深处阜平县马兰村,在这里办报六年、七进七出马兰村的晋察冀日报社内一片欢腾,胜利的喜悦转瞬化为一篇篇扬眉吐气的佳作华章。一张张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印刷不能称之为精美的报纸,用人背肩扛驴马驮的原始方式,用当时最快的速度,把这中华民族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御侮全胜消息,从这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山村发往晋察冀边区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紧接着,他们便打点行囊,追随胜利之师进入了刚刚光复的塞外名城张家口。
伴随着抗战胜利,《晋察冀日报》实现了游击办报向城市办报的转变。在张家口,《晋察冀日报》与《张家口日报》结下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情缘。
70年来,《张家口日报》一直珍视着这段历史情缘,传承着晋察冀日报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发展成了有着较大影响的市级新闻媒体。70年后的今天,张家口日报社的领导专程赶来,带领着“重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新闻采访团到这里寻根拜谒,再一次缅怀晋察冀日报社人功勋和业绩,再度接受晋察冀日报社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晋察冀革命精神教育。昔日马兰小村,因为有了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晋察冀日报》,平添了英雄豪气和烂漫色彩。昔日的《晋察冀日报》,因为有了马兰群众的养育和血花浇灌,为革命办报为人民办报的方向更加明确。昔日晋察冀报人笔下流泻的既是文字,更是抗击侵略的精神武器,我们作为晋察冀日报后人,依然要像他们一样,用文字唱和时代大风,激励人民群众开创千秋。无论有无硝烟,时代永远是报人的前沿。
萋萋芳草没石径,报人精神励后生;游击办报存国史,马兰笔阵啸长风。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