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翔专注地为顾客剃头。
“操天下头等大事,理人世万缕青丝。虽只是毫末技艺,却堪称顶上功夫。”剃头匠,这个曾走街串巷的古老职业,如今在装修时尚的发廊遍布时代,传统的剃头刮脸技艺正在渐渐隐匿,成为人们记忆里怀旧的影子。然而,在张家口市新华街草厂巷入口处,87岁高龄的剃头老匠人张凤翔师傅,仍在续写着他与这个古老行当的故事。
张凤翔与理发的缘分,始于十四五岁,至今已绵延70余载。他出生在河北省阳原县,幼年随父亲来到张家口市。父亲是理发师,其精湛技艺和热忱工作态度,在张凤翔心中种下热爱理发的种子。在父亲鼓励下,他进入张家口老字号義盛堂开启学徒生涯。
初入義盛堂,张凤翔从洗大褂、扫池子、给顾客洗头、打磨刀具等杂活干起。在看似枯燥的劳作中,他磨炼耐心,领悟理发行业精髓。一年后,他才被允许上手实践,但只能走街串巷找顾客。“剃头嘞——刮脸嘞——”,他质朴响亮的吆喝声,回荡在张家口的大街小巷,喊出他对这份事业最初的热忱。
一次,张凤翔与同伴挑担寻客时,其娴熟手艺被空军某部队领导看中,受邀前往部队为官兵理发刮脸。后来经过严格政审,他顺利进入部队工作。
部队里,官兵发型要求简洁、干练,与普通顾客不同。但张师傅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对技艺的深刻理解,迅速适应。他每天忙碌充实,为让官兵以最佳精神面貌投身训练,常常主动加班加点。面对来自五湖四海、脸型发质各异的官兵,他总能根据个人特点设计合适发型,其热情服务和精湛技艺赢得官兵一致称赞与敬重,大家都亲切称他为“张师傅”。
后来,部队南迁,张师傅被介绍到沙岭子张家口农专(现河北北方学院南院区)继续理发。1955年公私合营后,他归到沙岭子中心商店理发店。此后,他辗转多个单位,担任过门市部经理,还带领徒弟上山下乡。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紧握剃头工具,从未放弃。40多年过去,张凤翔从青涩少年成长为沉稳长者。
退休后,张师傅觉得生活缺了重要部分。老顾客们纷纷找上门,希望他继续理发。在大家的邀请下,他在新华街草厂巷开了现在这家理发店,一坚守就是将近30年。
走进这家理发店,仿佛穿越回旧时光。陈旧的理发椅、斑驳的镜子、整齐摆放的工具,都诉说着过往故事。店里没有豪华装修和潮流烫发、染发设备,却满是安心温暖的氛围。
张师傅理发价格亲民,多年未变。他常说:“我理发不是为了赚大钱,就是想实实在在地做点事,让每个人都能毫无负担地理得起发。”20世纪90年代末,在张家口成年男士中,提起“板寸张”相当有名,他各种发型都能完美驾驭,尤其是他手中的剃头刀堪称一绝。剃刀在他手中灵动游走,从敷脸、涂抹剃须泡沫到剃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精准无误,许多顾客专程赶来体验他独一无二的刮脸手艺。
如今,87岁的张师傅身体硬朗,眼神中透着手艺人的专注执着。每天都有老顾客慕名而来。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理发技艺面临后继无人、逐渐失传的困境。年轻一代倾向学时尚、赚钱的美发技术,很少有人愿意学这门古老手艺。张师傅多次尝试收徒传承技艺,却未能如愿。“现在年轻人觉得这行又苦又累还不挣钱,不愿意学。我理解他们,可这手艺要是失传就太可惜了。”他话语中满是无奈与担忧。
尽管如此,张师傅仍坚守岗位,用布满老茧却灵巧的双手为顾客打造合适发型。他的理发店不仅是理发场所,更是连接情感的纽带,传承着传统手艺的温度与魅力。田立东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