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张垣人物

老英雄蒋维平———永远的丰碑

2017-01-10 09:21:14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老英雄蒋维平———永远的丰碑

老英雄蒋维平———永远的丰碑

  ◎冯心

  察哈尔烈士陵园的东北角,有一座花岗岩修建的坟塚。在墓前,一块石碑横嵌在基座上。石碑上阴刻着“蒋维平同志之墓”。墓地简朴无华。

  这里沉睡的是老英雄蒋维平同志。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北京军区第二五一医院副院长。1950年,他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和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并多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笔者综合有关信息撰写这篇文章,让我们怀着对先烈的崇敬心情重述英雄传奇的一生。

  寻求救国真理

  蒋维平同志,原名蒋顺发,别名姬宾礼。是今房山区石楼镇石楼村人(属北京郊区)。

  蒋维平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十五岁在河北阜城县庆和成估衣铺学徒。十六岁开始当长工。十九岁的他,怀着从军可以救国的信念,投奔满清政府李鸿章部下从军,当过勤务员、班长、教官。1912年7月,他加入袁世凯部陆军第三镇,先后任连长、副团长,驻防保定、长春、宣化等地。1920年8月转入段祺瑞部,在长春、宣化任骑兵副团长、团长,后转为边防军。在北洋军中任过副团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任参战的宋哲元第二十九军第三师管马处任主任委员。不久该军解散。

  蒋维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石楼村行医务农。回到家乡后,他在村里办起了红十字会,建立了医务室和药房,为贫苦农民治病。有一次他去通州潞河中学教会组织参加活动,与北平地下党李向前相识。在李向前的启迪下,蒋维平萌发了革命思想。回家后,他开西药店维持生计。1938年2月,八路军第129师359旅挺进平西,路过他的家乡,当时蒋维平已年届六旬,为实现抗日夙愿,他毅然决然关闭了药店,携带全部药品和器械冲破日伪军的重重封锁参加了八路军,把药品全部送给了部队。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房良县九区救国会主任。后曾任三五九旅团制药厂厂长。

[!--empirenews.page--]

  被誉为“军中华佗”

  蒋维平当年已经六十岁,他不顾年事已高和环境艰险,为了解决缺乏医药的困境,他苦心钻研中西医学,带领医务人员,利用当地资源,爬山越岭采集中草药。同时,还深入民间收集药方、偏方300余种,配制丸、散、膏、丹等40余种中成药,治愈大批伤病员。

  1941年春,部队进驻陕西省米脂县。这里病员集中,更显得药品奇缺。他带领40多人四处搜集芒硝,制作硫酸钠,并利用当地动、植物和矿物原料,配制出“疥疮一扫光”、“光明眼药膏”、“疟疾丸”、“外科治腐膏”和“复方氧化钙”等药品,大大缓解了部队缺少药品的困境。

  蒋维平研究的药品对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有奇效。他自己花钱配药制药,亲自制作配方,亲自做治疗试验,经常工作到深夜。他配制的“碘化亚铁”和“陈皮糖浆”,对治疗结核病有特殊疗效。因此蒋维平名声大震,向他求医索药的人很多,他都是有求必应。战士李庆平患了淋巴结核,用什么药都治不愈。蒋维平仔细观察,让李庆平服用他配制的药,很快治好了他的淋巴结核病。

  铁路工人邢明的儿子邢春生患骨结核两年多,经过很多医生医治,都效果不明显,经蒋维平亲自医治,吃用他自己配制的药,邢春生的病很快就有明显好转,不久就恢复了健康。正由于蒋维平看病有奇效,他被誉为“军中华佗”

[!--empirenews.page--]

  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

  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蒋维平担任南泥湾九龙泉719团农场场长。他不顾年迈,带领全场100多人在荒山沟壑,砂石河滩,磨秃了千把铁锨镐头,开荒400多亩,当年就达到了粮食自给,还上缴公粮2.88万公斤。与此同时,还广开门路,办了木工厂、碾米坊,组织制药、编织和烧炭,把农场建得红红火火,成为第359旅的第一模范农场。

  1944年,蒋维平被评为三五九旅劳动英雄和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参加了延安的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嘉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谢觉哉赠诗赞扬了蒋维平的非凡经历和在大生产运动中的杰出贡献:

  兵农礼乐般般会,手脚心神件件优

  九州踏遍归玄圃,花果山中一老猴。

  还有一位旅长题诗:“燕赵多豪杰,老猴蒋维平,花甲入革命,胜利有老翁。”

  1946年7月,蒋维平担任八路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在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中,他率领医护人员救治伤员一千二百余人,并亲自管理由四百多名伤员组成的连队,由于其工作出色,使之成为模范连队。

  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就地歼灭国民党华北守军,揭开了平津战役的序幕。人民解放军首先于12月下旬攻克新保安,继而又攻克张家口。年满七十岁的蒋维平谢绝领导让他留守后方的关照,自始至终参加了解放新保安、张家口的战地救护工作。他这般年纪,部队领导实在不忍心让他再奔波于战场,于是只好调离他的工作。部队先是把他调往察哈尔省军区工读学校任校长,后又调他去察哈尔省军区生产合作总社(驻张家口市)任副科长。然而,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调到哪里,都要为党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而工作。领导不分配具体任务,他就跑遍附近山区,调查筹划,等到春天,组织部队栽种各种树木20万株。

[!--empirenews.page--]

  他留的胡须是组织特批的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北京军区第二五一医院副院长。1950年9月,他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1年8月以后,他历任察哈尔军区直属医院、华北军区张家口医院、北京军区张家口第251医院、中国国际白求恩和平医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和三级独立自由、三级解放勋章。授衔时,他已77岁高龄,比朱德元帅还长8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年长的中校。由于他的特殊经历,他被特批准许蓄胡须,其胡须长度远比贺龙、王震、孙毅等几位军中“名胡”长得多,有“美髯公”之称。

  他总是惠及别人

  蒋维平在生活上克勤克俭,节省下来的钱,一部分用来配制药品,送给驻地和家乡的群众治病;另一部分用来支援农业生产。他赠给张家口市郊区东窑农业社一千元,用于发展生产。1952年底,家乡石楼村办起了农业生产初级社,1956年发展成高级社,生产资金匮乏,他就将自己节约的两千元薪金,为家乡购置两部双轮双铧犁、四架喷雾器、一匹马,还建设了三十亩桃园,一百二十亩苹果园。

  蒋维平热爱战士,有口皆碑,老人家心肠特别好,对伤员、病人从来不发脾气,有时候还拿自己的津贴给伤病员买营养品。有的战士生活有困难,他就拿出自己的钱救济。有的战士复员无法安置,他就把他留在自己家中。战士于振江喂猪时,不小心手指头被猪咬掉,复员安置没着落,他就收容到自己家里。战士许才复员安置无家可归,蒋维平就把他引进到石楼村居住,并给他娶了媳妇成了家。

  部队在米脂休整的时候,有一回,他看到地主家雇用的一个女仆,是河北人,老乡,逃难出来的。他觉得女仆很可怜,就用自己的全部津贴12斗小米,把她从地主家里赎了出来,放到卫生队做勤务。后来女仆跟一副营长结了婚,生活得不错。她一辈子都感激蒋维平。

  1954年,华北军区政治部为了表彰蒋维平的模范事迹,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老英雄蒋维平》纪录影片,在全国放映。

  保持南泥湾精神永不褪色

  蒋维平担任陆军医院副院长后,仍然发扬着当年的南泥湾精神。他每天起得很早,在院内种花种菜。他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时使用的一把镰刀和一把九齿耙,一直使用着。他身上穿的一件棉背心,还是在南泥湾时自己亲手做的,他的被子也是当年供给制发的。他常说:“现在生活好了,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本哪!”

  蒋维平每天接待来访者,给求医索药者付药、寄药、复信,工作非常劳累。有时他在开会,门外也有很多人等他。有一次,他已经很劳累,还继续接待采访者,不慎把腰扭伤,别人劝他休息,他仍然坚持,直到接待完毕。他虽然年迈体弱,但是对驻地附近的求医者,还亲自登门送药,风雨无阻。他有时每天收到的来信有一百多封。他接到来信,都一一回信。白天没时间,他就晚上复信。医院党委为照顾他的身体,减轻他的负担,安排打字员统一印制复信。药房统一配制药品,满足来信来访者的要求。蒋维平在生活上克勤克俭,节省下来的钱,用来配制药品,送给驻地和家乡的群众治病。

  1964年7月12日,蒋维平病逝于张家口二五一医院,享年八十六岁。蒋维平的灵柩安葬在张家口市烈士陵园。

  老英雄的家乡房山石楼村,由村委会在一九九三年九月在石楼镇石楼村文化广场,为蒋维平同志塑像并刻碑为后人瞻仰纪念。

编辑:郝学锋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