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业曲艺创作人,成杨甘守清贫,笔耕不辍,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感受融入百余个曲艺作品中。他的相声作品先后在“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征文活动、全国CCTV相声大赛等活动中获奖。目前,他创作的东口数子《两个日记本》已进入第三届全国曲艺大赛总决赛。
成杨(左)正在和合作伙伴表演相声《碰瓷》。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王瑾涧 通讯员 陈晓东 王玮
半路出家
9月29日,成杨的相声作品《千万别和别人说》再次在“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推选活动中获奖。
成杨,宣化人,从小喜欢文学,参加工作后经常写一些小文章,也时常发表在《小小说选刊》、《民间文学》等杂志上,但他压根儿也没想过自己也能加入到曲艺创作队伍里。2005年,在高中同学宋大鹏的推荐下,成杨加入了宣化区曲协,开始了曲艺作品的创作和表演。
“我的第一个曲艺作品是双簧《家乡饭》,在宣化彩色周末演出时,第一次登台的我腿肚子一个劲儿发抖。听到台下观众的阵阵欢笑,我觉得我和曲艺一定有种缘分。”成杨说。
2009年,成杨创作的《嫦娥奔月》一炮打响,在第五届“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征文推选活动中获优秀作品奖,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全国性的活动中获奖。
成杨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和艺术眼光不断捕捉简单、真实、平凡生活中的矛盾和火花,加入自己的理性思考,创作出一段段有着鲜明时代气息、结构形式新颖、包袱设计充满巧思、题材独特、语言犀利的相声作品。在参加全国相声大赛和中国曲协2011精品创作学习班时,他的作品得到了国内曲艺界老师、前辈的认可。
凭着对相声事业的挚爱,成杨创作的相声作品《超级神童》参加第二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河北选拔赛荣获二等奖,同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首届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荣获少年组全国金奖,并被邀请到美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卖火罐》在2008年河北青少年曲艺大赛中进行了特别展演。
《农村广播站》参加了2008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教你说相声》在上海卫视《笑林大会》演出、《我的低碳生活》在央视《笑星大联盟》演出。他创作的相声作品《谁动了我的幸福》被评为全国“十佳”,入围2009年全国天津相声新作作品集、并在《中国曲艺杂志》发表。
2012年,成杨的相声作品《救,不救》获得了全国CCTV相声大赛专业组金奖和创作一等奖。
[!--empirenews.page--]
北漂生涯
2012年,成杨在宋大鹏的力荐下到了北京,在“嘻哈包袱铺”搞创作。四十岁沦为“北漂一族”,对于成杨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北京搞相声创作,背井离乡,充满艰辛和酸楚。“京城五月似火烧,太阳下边等公交,一个妖精开宝马,旁边小狗尾巴摇,眼望小狗一声叹,四十三岁老北漂!”他用调侃的方式释放心中的压力。
那几年,成杨在北京租的是最便宜的简易房,一张桌子和两把小凳子几乎就是全部家当。夏天为了凉快,就到商场去蹭空调。全国以相声创作为主的人不超过一百,相声创作费时、费力还不挣钱。最惨的时候一年写了四五段相声,一个稿酬几百元,总共拿回3000多元。媳妇说,指望这点钱还不得饿死啊。但转机很快来临,成杨给辽宁卫视写的小品获得了8000元的稿酬,让他一下子有了底气,觉得靠这个真的可以养家糊口了。那时候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就写四五段相声,一年时间最多的时候写出了21段作品。到北京仅仅四个月后,成杨就接到了获得全国大奖的捷报,实在难得。
生活是成杨创作的源泉。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也是躬亲现实的人。市井文化是相声创作和表演不可或缺的生活积淀。为此,他经常跟那些底层的弱势群体和各行各业的劳苦大众在一起,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他提溜着几瓶子啤酒,能跟修自行车的师傅“唠”一整天“嗑”,也能和城墙根儿底下那些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聊个没完。
成杨用一双艺术审美的眼睛观察这个时代的芸芸众生,也用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勤奋的笔尖触化艺术作品,弘扬正气。相声就是三句话:说什么,怎么说,说明白。成杨认为,文艺工作者应时刻保持高度社会责任感。于是针砭时弊、直指道德要害、引起全民共鸣的相声作品《救,不救》诞生了。
[!--empirenews.page--]
结缘名家
2013年10月8日,相声名家孙晨正式收成杨为弟子。
孙晨是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的徒弟,有多篇作品在各类文艺比赛中获大奖。2000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2003年获五一文化奖。
成杨低调沉稳,礼让谦恭,说起话来字正腔圆,京腔京韵,打着清脆的共鸣腔,不经意间,包袱连连,引得大家欢笑,一看就是一个天分很高的艺术坯子。2011年,成杨参加第五届“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征文推选活动,恰好和孙晨住同一间客房。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孙晨也十分喜欢成杨。这为两人之后的进一步交往打下了基础。
2012年,成杨的一位朋友去了孙晨家,让成杨也过去。成杨觉得自己和孙晨还不是很熟,贸然上门不太礼貌,不过他正好有新作品,便请朋友拿给孙晨看。后来孙晨认真看了成杨的作品,并在回复邮件中给了详细的指导意见。
在之后的不断交流中,两人的感情日渐浓厚。2013年,孙晨正式收成杨为徒。
正式拜师前还有一段插曲。孙晨给成杨出了道考题,同一个相声,从不同角度出发各写一稿,一周交。第一稿成杨很快完成,但不同角度的另一稿却让他大费脑筋,好不容易在规定时间里赶了出来。孙晨看了比较满意,但觉得第一稿更好。
孙晨经常告诉他,一个编剧的思想有多深,他的作品就有多深。一个曲艺工作者光会写是不够的,还要能登台表演。写出来了,只是完成了相声的一小半,剩下的一大半在舞台上。在师傅的谆谆教诲和自己的努力下,成杨不断迈上艺术殿堂的新台阶。
2013年的第六届“西岗杯”上,孙晨的相声作品《一枚戒指》和成杨的相声作品《爸爸的烦恼》都获得了一等奖。
[!--empirenews.page--]
回馈家乡
越到夜深人静,成杨的头脑越清醒,他每天晚上都要熬夜看书创作到2点多。《侯宝林表演相声精品集》《影视艺术心理学》《电影语言》等书籍摆满了案头,有的已近翻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勤奋,是成杨成功的关键。他说,相声是综合性的行为艺术。说学逗唱是基本功,但是真正的功夫在艺外。成杨一边反复观看传统相声并从中汲取艺术精华,一边博览古今中外经典着作,从多方面不断充实自己。除了创作相声,他还会写散文诗赋,以及小小说等,文学功底深厚。
三下乡、公益巡演活动,成杨总是随叫随到。多年来,成杨积极参加过一百多场公益演出,为家乡观众送上了一段段欢乐时光。宣化电视台有个栏目《成杨讲故事》,是关于青少年思想品德方面内容的节目,成杨就是主讲人。2009年4月,成杨举办了个人原创相声作品展演会,向家乡父老汇报了自己的创作成果。
东口数子是张家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融合了相声、快板、干磕等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成杨对东口数子情有独钟,他创作的东口数子《两个日记本》在《南山杯》第三届全国新人新作展演中获三等奖。同时,经过层层选拔,《两个日记本》已进入第三届全国曲艺大赛总决赛。
成杨说:“脚踏实地,深入生活,做实实在在的工作,是我们这一代曲艺人应该做的事情。身处文化复兴的好时代,我们更当心无旁骛坚守着努力着,为振兴曲艺和相声奉献自己的力量,争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曲艺精品,报答家乡对我的哺育。”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