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年过七旬的王荣军再次背起旅行包,带着老伴,乘高铁外出旅游。
王荣军是一家企业的销售员,年轻时经常因公乘火车出差,退休后他还经常乘坐火车到全国各地旅游,对火车有种特殊的感情。
“记得20世纪70年代坐火车都是烧煤的蒸汽火车,火车头冒着黑烟,烧得煤灰飞得到处都是,速度大概是每小时40公里。”王荣军谈起坐火车就打开了话匣子,“不仅速度慢,过站就停,从张家口到北京要走6个多小时。”
他还提到了棚车,就是俗称的闷罐车。“听老人们说,张家口最早的客运火车是用火车货车改装成的棚车,车上根本没座位,窗户、洗手间更别提,开起来更慢。”王荣军说。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张家口开始使用内燃机火车头,车厢主要是“绿皮车”,因其外表是墨绿色而得名。“绿皮车”一般无空调,车窗可以打开,常用来担任通勤、临客、普客、普快和快速列车运营,速度提高到100公里左右,字母K表示快车,T表示特快,Z表示直达。
那个年代,每当“绿皮车”到火车站,小贩在站台售卖各种食品,顺着窗户直接递进来。至今,火车进站,小贩们一窝蜂地拥向火车窗户的场景,王荣军仍历历在目。
2017年,随着服役半个世纪的“绿皮车”退出张家口的历史舞台,“绿皮车”的故事王荣军也只能在记忆里去寻找。
不仅是七旬老人感受到铁路变化的脉搏,年轻人同样享受到铁路快速发展的红利。
从1997年至2007年,中国铁路经历了六次大提速,张家口至北京的旅客列车运行时间由6个多小时缩短至3个多小时,但提速后的列车仍不能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
30岁的梁霞和男友在北京上学时相识相爱,两人毕业后,梁霞来到了张家口就业,男友留在北京工作。两座城市之间200公里的距离,火车成为他们首选的交通工具,但3.5个小时的车程让两人头疼不已,两人甚至对这段异地恋情产生了动摇。
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正式通车,从张家口到北京的用时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使张家口融入首都一小时通勤圈,实现了京张交通一体化。
如今,梁霞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每到周末梁霞爱人乘高铁返回张家口,周一再返北京上班。“坐最早那趟高铁,到北京正赶上上班点,什么也不耽误。”梁霞说。
速度从40公里/时到350公里/时,火车头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车厢从棚车、绿皮车到高铁,买票从窗口排长队到互联网购买……铁路发展见证着张家口的巨变,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是张家口城市发展焕发生机的最好见证。(记者 马明明 通讯员 李治华)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