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航空知识、逼真的飞行体验、VR的独特魅力……8月20日,打造集“研学+文旅+博物馆”为一体的张家口航空科技体验馆开馆,深度融合了教育元素、科幻元素、流行元素、娱乐元素与航空元素,为全年龄段受众营造一个贯穿历史与未来的空天世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设计哪些机型?飞机是如何组装的?开飞机游张家口感受如何?跟我来!带您走进这座航空航天研学基地去寻找答案,沉浸式体验航空航天科技的魅力。
穿越时空,探索中掌握知识
走进张家口航空科技体验馆,一块大屏幕映入眼帘,正在播放着《星火》等航空视频,“这是我们的序厅,承载着活动发布、影像教育、广告宣传、直播表演等功能,”航空科技体验馆负责人介绍。
向左转,进入飞行探索区,从达·芬奇的扑翼机到蒙哥尔费兄弟的热气球,从桑托斯·杜蒙的1号飞艇到冯如的“冯如一号”,一件件飞行器讲述着各国航空先驱们对于天空的探索。
沿楼梯而上,墙上丰富的图文、影像资料再现了航空科技的发展历程,楼上的“时空之眼”更展示了各种飞行器设计和航空科技发展史,引领游客踏上一段飞行探索之旅。
来到航空科技区,最显眼的是一幅“国产飞机全系图谱”长屏,展示了从1950-2020年我国制造的所有军用飞行器。轻点歼-20飞机图形,飞机的详尽资料便一目了然。
“这是我们馆的一大亮点,也是首次在社会性场馆中投放。”体验馆负责人说。
知行合一,实践中收获乐趣
“快点儿,把操纵杆拉起来!”在一楼的飞行教室内,桥西区大境门小学五年级的王晓轩对同学张劲琦喊道。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受邀的大境门小学30多个学生认真地操纵单座飞行模拟器-塞斯纳172,盯着屏幕,紧握操纵杆,屏幕里的飞机在他们的操控下呼上呼下直打转。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真实的飞行体验,身临其境,非常美妙。”王晓轩说,“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保卫祖国安全。”
离开飞行教室,乘电梯来到二楼,首先进入了智能飞行教室,每个工位上都摆放着仪表盘、操控杆,“我们将会在这里开设内容丰富的飞行课,通过“理论+实操”的方式,满足孩子们对飞行知识的渴望。”体验馆负责人说。
随后,记者体验了脉动生产线(体验馆一大亮点),跟随眼前呈现的画面,来到国产飞机的组装现场,身临其境般感受和学习了飞机各部件及组装方式,初步了解了飞机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
在空天探秘区的火箭组装区,将手伸进操作环中,点击确认,组装火箭程序启动,从推动器到二级火箭,从整流罩(内含飞船)到逃逸塔,触摸式亲手组装长征五号、七号、八号运载火箭,并完成了最后的发射。
飞机航电、结构和制造工艺等多元化体验,月球漫步和火星遨游沉浸式体验,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客舱逃生等多项航空体验,让记者过足了航空航天科技的瘾。
寓教于乐 体验中点燃梦想
头戴VR眼镜,坐在具有运动平台的设备上,如骑摩托车般握紧车把,便被带到星际空间,置身于草地能感受到花香,置身于岩浆能感受到热气,置身于水边又能感受到水雾,还能体验到失重飞行与撞击,这就是“时空狂飙”VR游戏的魅力。
坐在运-20运输机模拟机舱内,眼前是侏罗纪恐龙谷恐龙的追击、是海盗船忽高忽低的刺激、还是亚特兰蒂斯海底的奇妙……这就是“动感飞行”带来飞行穿越的真实感受。
登上体验舱,戴好MR眼镜,左手抓住方向杆,右手握着加速杆,从大境门到明湖大桥,在“飞行中”俯瞰张家口主城区的地貌,时而有机身遇气流的机身晃动,时而有加速过快的机头倾斜,这就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沉浸式体验。
……
“乐享飞行区集成了多个航空体验设备,强化了孩子们的飞行体验感,增强了趣味性,是他们最喜欢停留的区域。”大境门小学五一班班主任刘霞说,“航空科技体验馆开馆,不仅开拓了孩子们眼界、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更激发了他们的航空航天科技兴趣,点燃了心中的航空梦。”(河山新闻记者 马明明 通讯员 刘智琳)
相关链接:
游航空科技体验馆的几点注意事项
购票:市民可在微信中搜索“张家口航空科技体验馆”小程序,点击进入后可购买门票和其他体验项目。
开馆时间:09:00-17:30(17:00停止入馆)。
优惠政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儿童提供免费参观服务,必须要有成年人陪同(每名成年人最多限携2名免票儿童);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军人“三属”(即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残疾军人及退伍军人凭有效证件可免门票入馆,馆内付费体验项目、餐饮、文创以及其他付费区需另外付费;凭当天本人登机牌可免票进馆。
注意事项:馆内付费体验项目为当日单次体验,如需再次体验需另外付费;门票仅包含馆内免费项目,付费体验项目、餐饮、文创以及其他付费区需另外付费。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