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校馆弦歌丨哈工大航天馆成青少年“打卡”热地 在这里播种星辰大海梦想

2025-10-27 13:47:3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是我国高校规模最大、展品种类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展馆,从“东方红”的首次宇宙传音,到“问天舱”的太空漫步,航天馆内一件件珍贵展品,串联起中国航天69年的奋进足迹。如今,哈工大航天馆正成为无数青少年向往的打卡地,在这里,航天的种子悄然萌芽,星辰大海的梦想照进现实。

每逢周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就化作欢乐的航天课堂。孩子们来到这里,仰望着东风二号导弹、长征一号火箭这些真实的“庞然大物”,眼中充满了惊奇与向往。从沉浸式的球幕影院,到可以亲手组装模型的工坊,遥远抽象的宇宙在这里变得可触可感。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初中部学生 李奕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家栋院士坚持不懈的精神,在研究北斗卫星期间遇到了许多科技瓶颈,孙家栋院士带领无数科研人员攻坚克难,最后研制出了北斗卫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小学部学生 季家伊:亲手制作了这个模型,这个过程也让我受益匪浅。从认识这些零件到组装成功,我感到了创造的快乐,也让我对航天工程的复杂与严谨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漫步哈工大航天馆,仿佛置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时光长廊。从最初的艰苦创业,到如今的九天揽月,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中国航天不凡的故事。

从“两弹一星”的白手起家,到“嫦娥奔月”的千年梦圆,在这条自主创新的航天之路上,哈工大人始终与中国航天事业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我身后就是“问天舱小机械臂”,这个2022年升空的“太空巧手”,已经圆满完成六十多次在轨任务,连航天员都夸它“动作精准、无需微调”!它不仅能够搬运货物,还能辅助出舱,是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装备。

在探月工程展区,为嫦娥五号、六号特制的月壤采样钻具静静陈列,特殊的材质和精巧的结构,讲述着哈工大人攻坚克难的故事。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 唐钧跃:我们历时15年,多个学科团队开展了联合攻关,遇到的问题其实都是前所未有的,在盲钻采样的基础之上,我们团队还成功研制了月面钻取采样地面智能支持系统,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融入国家的整个战略布局当中。

在这里,展品与观众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年轻人举起手机,不仅记录下国之重器的雄姿,更将航天精神刻入心底。

令人振奋的是,在哈工大,青年学生的创意也能飞向星空。自2004年开创高校自主研制卫星的先河以来,哈工大已成功发射36颗卫星。这面展板和颗颗小卫星模型,就记录着哈工大人每一次卫星发射的荣耀轨迹。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李传江:其中还有多颗卫星是由一群大学生团队,他们自主来研制和发射的,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是靠一代一代的航天人接续奋斗干出来的。

哈工大航天馆,这座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厚重的航天历史变得鲜活可亲,也激励着新一代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去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初中部学生 谢午腾:未来我想制作太空垃圾处理卫星,保障近地轨道安全,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成员 尤昊冉:亲手制作的卫星在太空中真的在正常运行,让我们对航天梦想更加可触及,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国家需求就是奋斗方向的深刻内涵,太空中也有独属于我的一行代码,这是我们对航天的浪漫想象。


编辑:雷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