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日英雄赵一曼,很多人都不陌生,她的事迹曾经被拍成电影。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儿子不知道赵一曼是自己的母亲,她的姐姐也不知道赵一曼就是自己的妹妹。为什么会这样?
1935年11月,赵一曼在东北被敌人俘虏,虽然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暴露党的任何秘密,在唯一能留下的遗书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她以“赵一曼”的名字赴死,将她的真实身份就这么埋藏了起来。
那么赵一曼究竟是谁?她的原名叫李坤泰,自打参加革命,就跟家人断了联系,她的亲姐姐李坤杰,就是以李坤泰这个名字在找她,但是找了很多年,就像大海捞针,一直没有结果。
而另一方面,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也在找她,不过他要找的是李一超,这是赵一曼刚参加革命时用的化名。母子分别时,陈掖贤只有一岁,后来他知道妈妈是打鬼子牺牲的,至于妈妈经历了什么,埋葬在哪,这些全然不知。最让人心酸的是,陈掖贤当年看《赵一曼》电影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可他哪里知道,银幕上那个顶天立地的“赵一曼”,就是他日思夜想的亲妈“李一超”。
后来谜底终于在这张老照片上揭开。姐姐终于找到了妹妹,儿子终于找到了妈妈。当三个名字终于重叠,英雄赵一曼才获得了一种沉甸甸的完整,她不仅是英雄,也是女儿、妹妹、母亲,她不仅凝聚着民族记忆,也重新接通了血脉深处最朴素的思念与哀恸。
1957年,陈掖贤终于读到了他的母亲留给他的绝笔信,信中赵一曼希望他记住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说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陈掖贤这一刻终于知道,李一超的母爱从未消失,只是给了更多的人;也终于知道,英雄不是金刚不坏,而是该咬牙的时候咬碎了牙,该顶上去的时候拿命去顶的普通人。
我想,一个民族对英雄最深的敬意,不仅在于仰望其光芒万丈的名字,更在于珍视这名字背后会痛、会爱、会思念的血肉之躯。赵一曼,既是照亮时代的火炬,也永远是那个叫李一超的母亲,永远是故乡那个叫李坤泰的姑娘。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