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经济随笔丨从六个视角打开民营经济促进法

2025-05-03 11:43:1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来得正是时候。

  9章78条,9600多字。怎么看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诞生?不妨从这24个字、六个方面入手:

  从1980年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领到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迄今45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将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举措上升为法律规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党的领导、思想引领,是立法之魂。

  我国宪法规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一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促进“两个健康”写入法律,第一次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等等,与宪法和党章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贯通起来,将进一步增强其稳定性和刚性约束,有助于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这部法律的诞生,体现了稳健、高效的立法节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很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的相关法律规范,散见于民法典、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中,以及很多政策文件里。现在,系统化的立法有了关键推进,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一步

  民营经济发展面对着重大机遇,也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服务供给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阻碍,“融资难融资贵”“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拖欠账款”“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痛点堵点仍在。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体现着鲜明的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完善制度措施,吸收改革成果与实践经验,衔接有关法律规定。解决难题,今后有专门法律可依。

  在我国1.8亿户民营经济经营主体里,有大块头也有小店铺,它们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也都有着对更好法治环境的期待。大家最想要的,就是立法最需要给予保障的。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打开民营经济促进法读一读,“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同等保护、共同发展”的原则贯穿于各个章节,“公平竞争”更是在总则之后单独成章。

  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大家所关心的。围绕营商环境,有两句话很关键: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了民法典、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法律法规,再加上这部最新的法律,中国营商环境的法治化程度正持续提升。

  民营经济的活力,有目共睹。今天,从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都是作为生力军,站在最前排。民营经济促进法专门用一章,围绕科技创新作出系列规定,包括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科技创新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

  活力与规范,是辩证统一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也拿出专门一章,围绕规范经营作出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7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一方面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民营经济促进法围绕创新与规范的两章,恰是这一思想要义的生动体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一部法律的实施,往往要体现出三个效果: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了,如何实施,实施效果如何,至为关键。需统筹推进配套法规制度制定,协调推动各项支持保障举措落实落细,需全社会共同作出持久、坚定的努力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往期内容推荐:

  经济随笔丨关键时刻重磅会议的鲜明信号

  经济随笔丨二季度中国经济“劲往哪儿使”?

  经济随笔丨义乌的韧性 中国的底气

编辑:孙建胜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