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这句古训,仿佛穿越千年时空,落在了八闽大地的将乐县。福建将乐,因“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而得名,北宋理学家杨时曾盛赞故乡将乐是“乐居之地”,其“乐山乐水”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如何将“乐”文化融入城市肌理,塑造出独特的“乐”品牌?如何将“乐”文化与“福”文化有机结合,为文化发展寻新路?又如何以“乐”为魂,为人民谋幸福?近日,人民论坛调研组走进福建省将乐县,与当地干部、群众、文化工作者等进行广泛交流,探寻其“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道。
将乐县全景
传承“乐”文化,厚植“乐”基因,绽放“乐”新韵
清晨,华山森林公园的薄雾还未散去,一条蜿蜒的小径已经热闹起来。这是将乐县精心打造的“福乐”小径,沿途的福灯、福路、福魔方、福亭等景观小品错落有致,成为市民晨练的必经之路。
沿着金溪河一路前行,上河洲公园、常口村山水平台、梅花谷等地的“百乐墙”特色文化景观,或以书法挥洒灵动之美,或以彩绘勾勒生动之韵,或以雕刻展现质朴之趣,成为当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步入杨时纪念馆,仿若置身于杨时讲学的书院之中。馆内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杨时的“程门立雪”典故。参观者可通过全息投影看到杨时在风雪中恭敬站立、等待老师程颐醒来的情景,深刻感受到他对师道尊严的尊重以及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杨时纪念馆
杨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肖胜龙告诉人民论坛调研组,被誉为“闽学鼻祖”“程氏正宗”的杨时,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其“程门立雪”的典故至今仍被传颂。杨时的思想不仅对后世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将乐县的“乐”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作为杨时故里,将乐持续挖掘丰富杨时文化,组织汇编杨时选集,创作《杨时家训歌》等文艺精品,并建设了杨时小学、杨时大道、杨时纪念馆、杨时书院等一批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品工程,将杨时尊师重教、谦虚好学、廉政爱民的优秀文化基因深深植入城市肌理,让先贤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将乐是福建省最早建县的古县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食闹音乐、南词说唱、半台戏等传统艺术形式尤为突出。近年来,将乐县组织专业艺术团体深入乡村和社区,开展“文化进万家”“三下乡”“一社区一台戏”等活动,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带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身边。
同时,将乐以“乐”文化润泽城乡发展,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巧妙融入各种“乐”元素,让美丽家园“步步见乐、处处有乐”。
除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外,将乐县还十分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1989年,常口村率先在福建省开展以“创十星评十户”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凝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如今,将乐县不断创新优化这一活动机制,鼓励大家争做文明户,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
将乐县常口村
近年来,将乐县上下合力,共同携手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城市“颜值”焕然一新,群众文明素养进一步提升。
“将乐的‘乐’文化不只是表层的欢乐,它让人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找到归属感,在共同的追求中找到意义。这种快乐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对未来的希望,是内在的喜悦,也是至高的快乐。”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原国家文化部戏剧处处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查振科说。
汇聚“乐”力量,赋能“乐”经济,奏响“乐”新声
金溪河南岸,渡头村码头提升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码头上,水上运动爱好者手持桨板,灵巧地穿梭于金溪的波涛之间,激起层层浪花。远处,青山如黛,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这幅画面,正是将乐县认真践行“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将乐县不仅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做足文章,还积极探索“乐”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让“乐”文化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体育产业方面,将乐县连续多年举办“乐划金溪”皮划艇、桨板体验赛、马拉松越野赛等体育赛事,营造全民乐享健康的浓厚氛围,持续擦亮“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城市名片。
皮划艇比赛
在文旅融合方面,将乐县积极融入“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建设,不断加深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底蕴,持续推进“康养福地·山水将乐”“山水将乐·镛城名宴”等文旅品牌。通过“康养+红色文化”“康养+体育运动”“康养+医疗养老”“康养+乡村振兴”等产业大融合,守护好“无价之宝”,给当地带来无限活力和经济效益。
将乐县还充分发挥“乐”文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育“乐”文化文创产品。深入挖掘“乐”文化承载的历史渊源、独特内涵、人文故事,以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为契机,搜集“乐”文化史料记载和文物器具,运用现代文创理念,推出一批非遗、地方美食、工艺美术等“乐”文化产品。组织“乐”文化文旅纪念品、伴手礼评选活动,推动“乐”文化嵌入新国潮、盲盒、潮玩等时尚创意,让“乐”文化“潮”起来。
此外,将乐县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文旅产业,盘活县内的文物、古迹、民俗、将乐窑、西山纸、擂茶等文化资源,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打造“西山纸”“龙池砚”“西湖红糖”等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民族民间技艺”变为群众自力更生的致富产业。
同时,将乐加强“乐”文化融入沪明合作,与上海虹口共同举办“国潮四季”之春暖花开——将乐窑文物及非遗专题展,以陶瓷为媒,推动“乐”文化走出去。
“将乐县深挖‘乐’文化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副主席兼秘书长、研究员庞井君认为,将乐县的“乐”文化,为文化发展贡献了独特而重要的力量,具有示范意义。
畅享“乐”生活,奔赴“乐”未来,绘就“乐”新程
这些年,将乐县做大“福”文化,做好“乐”文章,通过一系列民生工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探索出一条把山区县打造成“乐民沃土”的将乐路径。
在教育领域,将乐县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县管校聘”改革、教师编制“周转池”、“多园划片”招生等措施,解决了教师资源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
在医疗卫生方面,将乐县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城乡均衡布局。通过建设智慧医疗大数据平台、开展本地常见多发病研究等措施,提高了医疗服务能力,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
擂茶飘香
在养老服务方面,将乐县以“擂茶”习俗为纽带,在重阳、中秋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乡情擂茶会”等老年人暖心活动,建成48个农村幸福院、5个长者食堂,推进4个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养老服务保障,实现老来有福、老有所乐。
崇福,尚福,祈福,盼福。将乐致力通过打造“乐”文化,丰富“福”文化内涵,实施古城整体保护更新项目,重塑南门历史古街、水南宋代古渡口遗址等老城风貌,提升古县魅力;提升规划质量,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开展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管线整治工作,实施微公园、风雨长廊“微改造”,实现城市面貌从“面子”到“里子”的升级。
以“福”见“乐”。此外,将乐多措并举筑牢生态屏障,空气、水质量保持全省前列;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以“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构建7条重点特色产业链;紧盯重点人群就业保障,通过常态化线上线下招聘、创新零工市场等,切实以就业促增收、保民生,让“乐”文化真正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未来,将乐县将持续做优“乐山”“乐水”“乐民”文章,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将乐县的‘乐’文化实践,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肖璐对将乐的创新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将乐县以“乐”为笔,让城市有了灵魂,让百姓有了幸福感,让产业有了活力,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将乐县全景
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刚认为,将乐县以“乐”为纽带,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让“乐”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正成为将乐县最闪亮的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将乐、了解将乐、爱上将乐。
调研期间,专家学者们与将乐县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并立足自身专业视角,为将乐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首席研究员、调研组组长陶建群指出,将乐县“乐”文化以历史为根、生态为脉、产业为基、民生为本、文化为魂,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通过突出历史传承、自然共生、民俗传承、现代转化、文明引领和运动健康六大特性,塑造了“乐居乐业”的城市气质,并实现文化价值转化,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树木当护乐山乐水,地脉永秀蕴金蕴银。”从“土沃民乐”到“乐民沃土”,从“乐民沃土”到“幸福将乐”,“乐”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续写着新时代的幸福乐章。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