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土地流转有良方 特色种植结“富果”

2025-04-05 19:18:02  来源:沧州日报

土地流转有良方 特色种植结“富果”

——盐山县王母庙村盘活土地强村富民

记者 张梦鹤

近日,盐山县庆云镇王母庙村党支部书记宗海通经常到村边的地里转悠。大田里,一棵棵嫩绿的中药材小苗已钻出了头,宗海通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心情别提多舒畅了。

“这是中药材蛇床子,也叫‘野胡萝卜’,具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的功效。这种中药材在市场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管理好了,一亩地能卖3000多块钱呢。”宗海通笑着说。

原来,这片土地是王母庙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流转的。去年,合作社决定调整种植结构,在特色种植上做增收文章,于是在玉米地里播种了60余亩蛇床子,探索“蛇床子+玉米”的间作模式。

“蛇床子不挑地、适应性强、管理简便。如果这一茬种植成功,今年计划再种二三百亩,到时候村集体的收入将大大增加。”言语间,宗海通满是期待。

壮大村集体经济,是王母庙村“两委”班子不懈探索的方向。2023年,村“两委”班子填垫洼地、平整草地,利用这些闲置地,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在本村新建了5个银耳种植车间。目前,这些车间已被租赁给相关公司种植银耳,村集体每年可收入几万元租金。他们还盘活村集体坑塘等资源,发展水中养鱼、水上养鹅的立体循环养殖模式。

“这些年,得益于上级支持,我们村变化不小。但是,靠‘上级输血’不是长久之计,重要的还是能‘自己造血’,找到持久发展的动力。”宗海通感慨道。

为寻求更广阔的增收空间,近两年,王母庙村“两委”班子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探索“碎片地变为一块田”的模式,让村集体和村民“组团”增收。

为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他们创新出“阶梯地价”,即流转亩数在1亩以下的地块每亩为300元;1亩至2亩之间的地块每亩500元;2亩以上地块每亩600元;10亩以上地块每亩700元;50亩以上地块每亩800元。

听说党支部要带着大家一起干,不少村民热情高涨。有的村民联合左右“地邻”进行报名;有的村民互相协调,主动将分散的、小的地块合成相对集中的大块土地……短短3天,流转的土地便达到了260多亩,村干部未上门动员就完成了前期土地储备工作。此外,王母庙村“两委”班子还积极引导村民以资金入股,吸引更多村民当股东,共享增收成果。

“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560亩,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玉米、小麦,在降本的同时,实现了增效。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村民,每亩地可获得300元至600元的流转金。种植收益结算后,股东能获得总利润的70%,村集体获得20%,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获得10%。”宗海通说。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还成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村集体收入除了留作发展基金外,有一部分用于加强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部分用于建设孝老食堂、开展拥军助困活动等。

王母庙村自2023年推行积分制引导村民们简办红白事、参与志愿服务,来获取积分。村党支部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近万元购买生活用品,按照1积分等于1元钱的标准,为村民们兑换积分,让村庄汇聚起了文明新风。

“去年,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坑塘整治新模式,按照‘一村一品,一塘一策’大力发展坑塘经济,推动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三方共赢。接下来,我们村将继续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在充分利用现有坑塘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种植项目,让村集体的腰包更鼓、村民的收入更高。”宗海通说。


编辑:吴明富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