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中轴线”南端永定门。中国网记者 王月博摄
中国网7月30日讯 (记者李智)当地时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决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包括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共计15个遗产构成要素。
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及其作为社会和政治中心对中国社会发挥持续的作用。该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承的“中”“和”哲学理念,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并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英文版官方网站发布了题为《展现中国首都理想秩序的建筑群》的文章,对“北京中轴线”进行了详细介绍。文章称,“北京中轴线”上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共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并展示了中国王朝制度变迁和城市规划传统的演变。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指出,经过12年的努力,随着“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称,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且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
西班牙埃菲社报道指出,这条城市轴线的起源可以追溯至700多年前,今天也依然是中国首都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条中轴线上的多个景点已被列为世界遗产,但专家们强调,必须将“北京中轴线”视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组,因为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哲学思想。
美通社也在今年早些时候刊文指出,7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古城的历史底蕴不断积累。“北京中轴线”遵循了“依山傍水”的理念,通过历史演变不断影响城市发展,展现出中国传统规划理念的持久生命力。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当天,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发言时强调,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中国将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北京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传承。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