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控拜村:600年间回荡的银之歌

2024-07-13 18:34:56  来源:新华社

image.png

在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郊外雷公山

半山腰的阳面上

经常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打制银饰声

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银匠村”控拜

夏日时节,银河在控拜村的夜空中熠熠生辉(7月10日摄)。

控拜村海拔近1000米

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

由上寨、中寨、下寨三部分组成

日落时分,晚霞将控拜村染成金黄色(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村落中纯木吊脚楼依山而建

鳞次栉比,疏密有致

村落四周是层层梯田

远离村落处海拔较高,分布着茂密的森林

村落、梯田和森林

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恬静田园景色

控拜村的传统民居和稻田相得益彰(7月10日摄)。控拜村的传统民居依山而建,鳞次栉比(7月10日摄)。

“控拜”是苗语音译词

翻译成汉语是“猪脖子”之意

据传,控拜祖先搬迁途中经过控拜村

看到该地山青水秀,土地肥沃

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就像人见人爱、肉多骨少的“猪脖子”

因此将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亲昵地称为“控拜”

并在这里安居乐业,世代繁衍

控拜村村民杨通英在自己家的凉亭内缝制苗族服饰(7月10日摄)。控拜村村民杨通英在晾晒棉被(7月10日摄)。日落时分,控拜村的山谷中飘起阵阵炊烟(7月10日摄)。控拜村村民杨通英走在村中的树林里(7月10日摄)。控拜村的传统民居和稻田相得益彰(7月10日摄)。控拜村村民龙泽录在稻田中劳作(7月10日摄)。

控拜村的银饰锻造技艺已有600多年历史

是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发源地之一

很多家庭都与银饰有着极深的渊源

他们子承父业,薪火相传

形成了银匠们独特的集体记忆

银饰锻造技艺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是控拜村村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

控拜村村民王红梅在制作银项圈(7月10日摄)。新华社发(余天英 摄)控拜村村民在银片上雕刻花纹(7月11日摄)。新华社发(余天英 摄)控拜村村民龙太阳(左一)在为前来研学的高中生讲解银饰制作知识(7月10日摄)。控拜村村民王红梅(后排右)在为前来研学的高中生讲解银饰制作知识(7月10日摄)。

近年来

控拜村不断加大对村寨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村寨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

保持了控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

璀璨的银饰锻造技艺和美丽的生态环境

成为了控拜村的两张名片

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年旅游收入超过千万元

控拜村村民龙泽录肩挑扁担走在稻田间(7月10日摄)。控拜村村民李普桥在给家里养的鹅喂食(7月10日摄)。日落时分,控拜村村民毛榜金(左)、穆仕建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回到村子里(7月10日摄)。一间传统民居掩映在控拜村的青山绿水中(7月10日摄)。日落时分,晚霞将控拜村染成金黄色(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编辑:吴明富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