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交汇点评|运河脉动千年 奔涌文化新潮

2024-07-04 11:09:09  来源:

  岁月无言,转瞬千年。行走大运河,我们或许难以亲眼目睹昔日“舟楫如云、帆樯蔽日”的繁华盛景,但一定能在两岸的馆台楼阁间找寻到南北交融共生的历史痕迹。

  一线通南北,往来天地间。大运河自北京蜿蜒南下,直抵杭州;北接海河之浩瀚,南融钱塘之灵秀;流经六个省、两个直辖市,沟通五大水系。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串联起燕赵的雄浑、齐鲁的儒雅、中原的淳厚与江南的温婉,自吴王夫差首凿邗沟始,至今已悠悠2500余载。她不仅是人类文明遗产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源远流长的生动见证。

  从“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的北京,到“云烟湖寺家家境,灯火沙河夜夜春”的杭州、“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的扬州,再到“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开封……大运河是叠翠流金的盛世繁华,也是触手可及的人间烟火。繁忙的运河催生了沿岸城市的繁荣与兴盛,一座座城市因“运”而生,因“运”而兴。

  大运河脉动千年、生生不息,恰如中华文化奔涌向前。时至今日,大运河不仅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与水利灌溉作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历久弥新,熠熠生辉。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荣耀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面向世界的又一张亮丽名片。此后,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推进,让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2024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来自央媒以及运河沿线省市媒体的记者跟随“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的脚步,深入走访大运河江苏段沿线8座城市,用脚步丈量运河,用心灵书写运河,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讲好运河故事、赓续大运河文脉、传承大运河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大运河沿线,人文胜迹满载历史,一砖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间皆有故事。大运河江苏段长约690公里,沿线更是留下了超过整条大运河三分之一的遗产点。沿着大运河由北向南一路走读问寻,从古朴典雅的徐州窑湾古镇,到繁华热闹的宿迁运河玖库;从流光溢彩的淮安清江浦到沧桑斑驳的镇江西津渡;从底蕴深厚的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到风光旖旎的无锡清名桥、水乡风情浓郁的苏州平江路,每一处都是大运河文化的精彩注脚。而有着“运河原点”之称的扬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扬州江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更是见证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成为大运河新的活力源泉。

  如今的运河两岸,古镇与新城交相辉映,古韵与今风和谐共生。苏州评弹、昆曲传唱着千年的故事,扬州炒饭、镇江锅盖面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不仅仅是一条承载着江苏历史风情的文化长廊,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重要见证。穿越千年时光,运河流淌着民族的记忆,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绘制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根与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正借助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东风”,深化文旅融合,推动运河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河文化品牌。值此之际,我们行走于运河两岸,追问何以中国,何以运河,是在探寻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内生动力,为时代寻根。

  跨越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运河文化博大精深,探寻历史的足迹,在山水间千问千寻,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运河文化精髓,更好地扬帆启航;也是为了从大运河的波涛中汲取力量,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长河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编辑:孙建胜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