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河声:古“运”星汉灿烂,中原河魂气质非凡

2024-07-03 15:30:06  来源:大河网

古老的运河建于隋朝,历经千年风雨,她依旧辉煌灿烂。在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古老的大运河不仅成为我国南北重要的水运通道, 还孕育出了灿烂的运河文化,一处处运河文化遗址遗存,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和文化景观。

运河经中原,流经之地文化璀璨。大运河河南段主要由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北段、永济渠南段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构成,已确认河道或河道遗址686公里,涉及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9个省辖市,以及巩义、永城、滑县3个县(市),流经41个县(市、区),文化遗存面积约 200 平方公里。 2014年6月22日,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8届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名录》。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运河申遗成功,河南功不可没。没有中原运河文化的支撑,就不会有运河的申遗成功。在大运河申遗的项目里,河南大运河元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大运河河南段包括洛阳市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共7项遗产入选,涵盖了河道、码头、河堤、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等完整的遗产类型,见证了大运河从开凿、发展到繁荣、没落的历史进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发现的3座大型皇家粮仓遗址,排列有序,规模宏大,有力印证了隋唐大运河保障重大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的重要功能。含嘉仓是位于隋唐洛阳城内的皇家粮仓,总计有粮窖400座以上。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是含嘉仓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储量最大的仓窖遗存。如此丰富的运河文化遗址遗存,不但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勇敢,更见证了大运河的政治、文化融合属性,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南北的融合发展,大运河在南北文化交流方面居功至伟。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组织实施大运河保护规划,保护大运河功在当今,利在千秋。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遗存才能上不愧古人、下不愧子孙,延续大运河文明薪火,让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近年来,河南积极发掘大运河文化,注重保护好大运河文化基因,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等国家上位规划精神,按照《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提出的“两轴、三极、七片区”空间布局,打造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等要求,2019年底,河南省文物局委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了包含文物、非遗、水利、旅游等专家的编制团队,组织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的编制实施,为保护好大运河(河南段)提供了根本的法律遵循,用法律保护好大运河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

科技赋能,为运河文化保护提供无限可能。运河文物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旦毁坏将成为永久历史遗憾。中原运河河道走向清晰,运河形态较为完整,历史文化信息保存良好,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强。目前,沿线文化资源有世界文化遗产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9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 座、名镇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名镇20座、名村12个。科技强则文物强,科技兴则文物兴。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河文物保护应融入更多的科技因子,充分利用现代修复技术对运河文物进行复原整修,为运河文物“强筋壮骨”。另外,数字赋能,充分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可以制作成现代运河模型图,将整个中原运河段收入画中,给后人留下完整的运河资料,以飨后人。

古“运”星汉灿烂,中原魅力无限。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文明发祥地,这里不但有安阳殷墟文化遗址,运河文化同样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十年来,河南人民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运河文化遗产,运河博物馆相继建立,让中原运河文化薪火相传。运河文化已经深深地植入河南人民的心中,产生了时代共鸣和价值认同,历久弥新。人们有理由相信,得益于文化自信的支撑,河南人民在保护大运河文化方面一定会有新的建树,让我们共同期待,迎接中原运河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壹)



编辑:赵广忠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