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从历史中“活过来”的大运河 车轮印痕诉说小镇漕运繁盛

2024-07-03 13:44:34  来源:大河网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从历史中“活过来”的大运河 车轮印痕诉说小镇漕运繁盛

2024年07月02日10:14

来源:大河网

<iframe width="100%" height="460" src="https://player.dahe.cn/dh_player/?rmvideo=true&videosrc=https://rmfile.hnby.com.cn/rmstroage/video/20240702/4503fb09dc114d098d2c17ab879313bf.mp4&imgUrl=https://rmfile.hnby.com.cn/rmstroage/video/20240702/4503fb09dc114d098d2c17ab879313bf.jpg" frameborder="0"></iframe>

  大河网讯 黄土无语,热浪蒸腾。这滚滚热浪仿佛在诉说历史沧桑。2010年至2013年,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大运河商丘南关段、商丘夏邑段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隋唐时期的运河河堤、河道、建筑基址、道路等遗迹遗物,为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翔实材料。

  走进中国大运河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济阳镇)遗址展示馆,考古发掘的通济渠河道原貌展现在眼前,大堤内密集的车轮印痕、行人脚印、木桩遗迹、动物蹄印等,可以想象当时“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的盛况。

  “济阳镇是典型的因大运河而产生的村镇。”夏邑县博物馆原馆长张帆说,“大运河通航后,过往的商旅停留,沿河两岸逐步形成集镇,因位于运河北岸故名济阳。据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大运河商丘段还在通航使用,明代以后才逐步废弃……”。

  令人惊叹的是,遗存的大堤上,有依稀可辨的车辙印痕,有加固河堤木桩上清晰可辨的一圈圈年轮。

济阳镇发现的行人脚印。

  “通过解剖,还发现了半个草鞋脚印,草编的纹路十分清晰,另发现一个完整的牛蹄印迹。”张帆说,所有这些,传递了当时大运河上繁忙的信息,说明大运河是在使用中由于黄河泛滥,被泥沙覆盖而废弃。

  在这段遗存的探测中,勘探人员采用了先进的“高密度电法”进行野外测量。隋炀帝杨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挖的这条河,在1000多年后,成就了一次和高科技的对话。

  王良田告诉记者,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宋时期的大堤、堤上建筑基槽、堤外宋代道路等遗迹现象,印证了史书中关于大运河堤外为官道的记载,也更加充分显示了隋、唐、宋时期大运河航运交通的繁荣。

  同时,还发现了大量唐宋时期的文物,主要是瓷器,这些器物几乎涵盖了唐宋时期各个窑口的瓷器。

  “数量之多,器型之丰富,窑口之全,堪称是一座地下瓷器博物馆。”王良田分析,仅从这点就足以判断,大运河具有的集散与交流功能是巨大而难以估量的。

济阳镇大运河北堤面明代车辙遗迹。

  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开凿于隋代,漕运繁荣于唐宋,一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肩负着南北物资运输的重任,唐代时商丘是大都市之一。

  杜甫《遣怀》中写道:“昔我游宋中(指商丘),惟梁孝王都。……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透过诗人的诗境,不难展开这样的想象:一座繁华大都市,道路四通八达,汴水直达于海,舟车往来,络绎不绝。城内道路宽阔壮观,住着多达九万户的居民,按每户五六口人计算,城市常住人口多达四五十万人。每当夜幕降临,酒肆茶楼高朋满座,灯火通明,歌舞相伴,客人开怀畅饮,一片狂欢。


编辑:雷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