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聆听长三角之“协调”奏鸣曲

2024-04-30 11:13:29  来源:

image.png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993680?d=134d82d

  俗语说“要想富,先修路”,在长三角地区得到印证:古时的京杭大运河孕育繁华市镇,近代以来良港枢纽打下产业基础,如今轨道上的城市群、世界级的机场群和港口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交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多来,交通一体化一直是“先手棋”。

  新的一天,又一列G7578次列车从安徽六安出发,途经江苏苏州、上海、浙江杭州等城市,最终抵达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县。

  G7578次列车长曹立斐介绍,列车穿越长三角三省一市,开行9年多来,已累计运行300多万公里,运送旅客400多万人次。

  安徽六安农产品经销商汪康是G7578次列车“常旅客”,他经常往返于六安和上海之间。汪康说,高铁的便捷已经给公司很多产业,还有一些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高速铁路里程超7000公里,陆域所有地级市都有动车通达。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技术中心总规划师徐海贤介绍,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飞驰,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支撑城市网络要素的流动,从而促进整个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的优化和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

  今年以来,长三角铁路的日均客流超过了200万人次,相当于一座城市在常态化“流动”。

  这是在滁州市拍摄的滁宁城际铁路列车(2023年6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交通的发展带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

  横跨滁河的汊河大桥,连接起安徽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与江苏南京市顶山街道。两地合作共建“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以创新性的体制机制“一盘棋”促进产业协同、交通互联、设施互通、服务共享、人才互认。

  近年来,汊河镇依托跨界一体化发展契机,成为承接南京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目前已逐渐形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为南京整车企业配套。

  随着两地跨省通办服务等多项工作实现互相协同,“跨界”生活也越来越便利。

  国网来安县供电公司建阳(毗邻区)供电服务中心主任黄文豪表示,通过共同推进跨省用电业务协同,深化数据共享应用,属地窗口直接受理异地业务,实现了企业和市民享受皖苏供电窗口同质同效服务。

  这是连接来安县汊河镇和南京市江北新区的汊河大桥(2023年3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孙骏 摄)

  2023年6月,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已经建成通车。目前,正在编制谋划的宁滁一体化协同发展交通重点项目有近30个。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姜宁表示,长三角一体化的具体的推进工作里面有很多内容,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对于长三角经济社会活动的进一步地相互融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经济活动,特别是为企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3年3月1日,工作人员在“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一家太阳能电池片企业生产线上忙碌。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一架大飞机有上百万个零部件。一个跨地域的民用航空产业链联盟沿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逐步发展壮大。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组组长戴志明表示,包括G60科创走廊在内,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产业协同体系,能够通过跨区域产业协同这种机制,把大家串联起来,激发出来,把大家的能力展示出来。

  这是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外景(2020年11月18日摄)。新华社发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串联起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和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九地,密集布局了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贾占锋表示,科创的要素在九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按市场化要素配置,九城市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大江奔腾,东流入海。勇立潮头的长三角,正在新征程上谱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古运河相映成趣(2023年6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

编辑:孙建胜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