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海外网评:中国为世界绿色发展注入先进产能

2024-04-26 13:06:14  来源:海外网

内文图.jpg

资料图:中企承建的沙特阿拉伯阿尔舒巴赫光伏电站。(图片来源:人民网)

针对近期西方国家频频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话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4月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产能是推动绿色发展亟需的先进产能,而不是过剩产能。世界并不需要中国减少产出,而是需要更多资金和产品来加快能源转型和消除贫困。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提供强大助力。以风能为例,贸易机构“全球风能理事会”近日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能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新装风力发电机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的117吉瓦,比2022年增长50%,但如果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话,全球风能产业的增长实际已陷入停滞。报告指出,美国、欧洲和印度等的风能建设在过去5年里停滞不前。数据显示,除中国外,2023年全球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仅为41吉瓦,与2020年相比仅增长了0.088吉瓦,“这仅相当于6台超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的装机容量”,“而全球风电行业每年本应该新装数千台风力发电机”。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增长50%,主要就是靠中国的推动。2022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大致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2023年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又增加一倍,新增风电容量增加66%,储能容量增加近四倍。英国《金融时报》援引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有望在2025年实现此前制定的到2030年太阳能和风能总装机容量达到1200吉瓦的目标。中国的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因应了各国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将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的新能源产能为更多国家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机遇。在4月22日荷兰鹿特丹举行的世界能源大会上,全球最大石油企业沙特阿美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敏·纳赛尔表示,中国通过降低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的成本,实质性地助推了西方国家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据统计,过去10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可以归功于中国的贡献。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成功将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的成本大幅降低,提高了这些新能源产品的可普及性,不仅降低了自身碳排放,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更经济、更环保的选择。同时,中国还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大量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帮助东道国能源供给向高效、清洁、多样化方向加速转型。比如,中国企业总承包的阿联酋宰夫拉太阳能电站已实现并网发电,帮助阿布扎比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40万吨,将为阿联酋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企业在沙特承建的全球单体最大光伏电站——阿尔舒巴赫光伏电站,建成后预计35年总发电量约2822亿千瓦时,折算二氧化碳减排量近2.45亿吨。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的成本。

西方给中国新能源产业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是保护主义的表现。彭博社的分析显示,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绝大多数排名靠前的汽车出口商产能利用率处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韩国等主要汽车生产国,出口的价格也符合市场规律,根本不存在倾销问题。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只是为保护主义提供借口,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的出口,只会造成多输的局面。彭博社专栏作家大卫·菲克林认为,西方国家玩弄保护主义只会给自己造成损害。他在题为《中国正在推动风电革命》的文章中写道,欧美国家风能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对未来供应链能力的投资长期不足”,而这种不确定性是由“政府政策的犹豫不决,发放许可证、并网和土地审批等工作的延误造成的”,其结果就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足够的供应链来保持风能的增长”。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优势是靠真本事获得的,是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的。面对全球能源转型这个大趋势,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举措不但不会让实施者受益,更会拖累全球绿色发展的步伐。重塑世界能源体系,中国、美国、欧洲国家等各方需通力合作,而不是挑起一场破坏性的贸易争端。


编辑:雷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