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文博日历丨壮族三月三,打起腰鼓唱起歌咧~

2024-04-11 14:50:5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是“壮族三月三”

广西朋友准备好对山歌了吗?

在古代的岭南地区

人们载歌载舞可少不了这种乐器

今天一起认识永福窑青釉彩绘花腔腰鼓

01

打起腰鼓唱起歌

这个“小蛮腰”不简单

说起腰鼓

可能你会想到这个场面

历史上的腰鼓可不只有这样的造型

宋代广西本地瓷窑生产的一种细腰鼓

在当时颇为流行

这件瓷制的青釉彩绘花腔腰鼓

出土于广西桂林永福窑田岭窑

鼓长46.7厘米

腰鼓的瓷质为灰胎

鼓身施有青釉

一头近似球形

另一头是喇叭形

拥有细长的“小蛮腰”

仔细观察鼓身

描绘有抽象的双螭(chī)纹和蜻蜓褐彩花纹

“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古代工艺品上经常用它作装饰

02

广西民间普遍使用的腰鼓

怎么演奏?

广西地区的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在丰收与节庆盛典时

都有敲打腰鼓的习俗

以前还广泛应用于

傩戏、傩舞、师公戏等和祭祀有关的场合

故桂林人多能乐,坊井家有此鼓,吉凶事悉合乐,终夜“搭腊”不已。

《桂林郡志》记述了广西桂林腰鼓在民间的普遍性

以及它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用途

直到今天

永福的民间活动中仍在使用瓷质腰鼓

在“永福阴笛乐”演奏中

其中起支柱主音作用的乐器就是腰鼓

首先用羊皮蒙住圆球一端

然后勒住“小蛮腰”

以松紧程度控制音程

一般定在G或D音

演奏过程中起到节拍器的作用

在圆球的一端敲击

喇叭口就能把声音传得很远

但“永福阴笛乐”演奏中的腰鼓

并非球状端开口 而是短圆柱状口

由此也可看出永福窑田岭窑出土的腰鼓

对后来腰鼓形制的影响

03

随丝绸之路传到中原

宋代建造窑场专门烧制腰鼓

瓷腰鼓始见于隋 盛于唐

延续至宋元

这种类型的腰鼓源于西域

在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地区

隋唐时随着乐舞的兴盛在中原流行

演奏龟兹(qiū cí)、疏勒等西域乐舞时

就会使用到腰鼓

△修复后的瓷腰鼓

宋代腰鼓也广泛用于民乐

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曾记载

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作窑烧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

至今广西许多地区仍有使用腰鼓的习俗

△永福窑田岭窑地理位置示意图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

广西宋代的永福窑田岭窑、藤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等

都有瓷腰鼓烧造

其中以永福窑田岭窑数量最多

还有专门烧制腰鼓的窑场

△永福窑田岭一号窑实景图

产量这么大

难道当时“人手一鼓”?

其实不单是本地百姓们使用

广西宋代瓷窑的产品也会大量出口到国外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广西当时主要烧造腰鼓的瓷窑

都分布在古代水路交通要道的沿线

说明这些瓷窑的产品也会通过水路销往外地

腰鼓在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中不断传承创新

见证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合

跨越地域与时空

让我们听见了千年前的余音


编辑:赵广忠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