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种子科技带来蓬勃生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春日见闻

2024-03-30 20:35:48  来源:新华社

  阳春时节,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一块试验田上,小麦已长出十几公分的新苗。初心(东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大田业务经理李建伟正指导工人们测土配肥,期待着新一年的好收成。

  “我们公司在这块试验田种植着2000亩的“师栾02-1”小麦,抗寒性、抗碱性都很优秀。”李建伟蹲下身,轻轻拨开嫩苗根部的泥土,悉心观察。“以前这里的小麦亩产在700斤到800斤,从去年开始,我们通过筛选和种植优势品种,每亩增产100多斤,今年麦苗长势很好,增产有望。”

  “这些年,我们实打实尝到了种子科技带来的甜头。现在我们还有1万多亩地提供给科研单位,他们有什么好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与我们开展合作,从中选取更优质的品种。”李建伟说。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工作人员在为耐盐碱小麦追肥。新华社记者朱峥 摄

  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盐碱地面积达341.8万亩。老一辈东营人有句话:“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因为这里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盐分重,受海潮影响大,是世界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如今,种子科技正将过去的“不毛之地”变为生机勃勃的“新粮仓”。

  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平台,记者透过玻璃橱窗看到,大豆、高粱等多种作物正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中蓬勃生长。平台为植物生长模拟出光线、温湿度、水量等条件不同的生长环境,以帮助筛选耐盐碱品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师林双告诉记者,这是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在室外生长周期为110天到120天的植物,在室内平台中生长周期能缩短至90天以内,能够更快探索作物的最佳生长环境,实现植物育种加速迭代。”

  近年来,各个育种团队在黄三角农高区搜集保存了耐盐种质资源3.5万份,筛选评价了育种材料7000余份,初步选育出55个新品系,示范推广30余万亩,亩增效益15%至20%。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助理贾曦说:“我们先后筛选出了120多个适合在盐碱地上大面积应用的作物品种,相继创造出新的高产纪录。例如,去年在3‰盐度的盐碱地上,‘鲁单510’玉米品种亩产达到928公斤,‘花育9307’花生品种亩产达到625公斤,说明这些品种在盐碱地是具备高产能力的。”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工作人员抢抓农时开展春种,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新华社记者朱峥 摄

  大豆亩产570斤、黑小麦亩产900斤、藜麦亩产380斤……在农高区1.28万亩的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一颗颗优选种子用丰收回报科研工作者的悉心培育和农人的辛勤耕耘。

  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李林波告诉记者,近两年,农高区与48家国内涉农高校院所合作,引进108个团队,建立起了1100余人的专家库;研发关键核心技术23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26项。

  “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我们重点攻克盐碱地种质资源创新、土壤快速培肥等7个关键核心技术,争取3年内培育新品种品系80个,在全国推广示范3000万亩,将1300万亩土壤地力提升1至2个等级。”李林波说。(记者袁敏)

编辑:李秋爽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