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桥横两岸通四方:摆渡人见证西藏交通之变

2024-03-23 15:48:52  来源:新华社

在雅鲁藏布江扎囊段之畔,曾经繁忙的桑耶渡口,现在有些寂寥。

渡口不远处,就是67岁的索朗扎西的家,一座位于山南市扎囊县松卡社区的藏式小院。他曾是一名摆渡人,记者见到他时,他身穿深色藏袍、头戴宽边毡帽,正在离家不远处悠闲地放羊。

索朗扎西说,父亲就是村里的摆渡人,自己也是在皮筏上长大的。20世纪80年代,当地还没有公路连通两岸,人们只能从渡口坐船横渡雅鲁藏布江。

  索朗扎西展示自己的船舶检验证书(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旦增尼玛曲珠 摄

他接过了父亲的工作。1985年,索朗扎西拥有了自己的渡船——一艘带发动机的木船。“渡江的乘客来往不断,有的是去桑耶寺祈福,有的是到附近县城采购生活用品。”索朗扎西说,村里有人生病需要送往大医院时,他会免费送至对岸。

雅鲁藏布江扎囊段岸宽水浅,形成辫状水系,江面有许多沙洲。

这对摆渡人的技术和勇气是个考验。木船启动,发动机轰鸣,索朗扎西会全神贯注,根据风向和水速调整渡船的前进方向。遇到水面沙洲要格外小心,需仔细判断水下地形,找到安全路径。

松卡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巴桑次仁今年44岁,年少时曾是索朗扎西的船客。“我十几岁在扎囊县中学读书时,每两周坐船回家一次。冬天江风特别大,渡船摇晃剧烈,让我很害怕。这时,索朗扎西会打开收音机,放些欢快的藏歌。”

摆渡生活清苦,但能为两岸人们搭起一条江上通道让索朗扎西感到快慰。“乘客夸我驾船技术好,说我的船像燕子一样,能轻快地掠过沙洲。”

  这是雅鲁藏布江扎囊段岸边的桑耶渡口和废弃的木船(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洲鹏 摄

索朗扎西的木船,出自扎囊县孟卡荣村木匠嘎玛拉珠之手。嘎玛拉珠和徒弟每每在渡口造船修船时,村民会送来青稞酒和酥油茶表达谢意。

“当时的渡口热闹、忙碌。岸边乘船的人熙熙攘攘,闻到的是甜茶馆的香气,听到的是杂货铺的叫卖声。”嘎玛拉珠回忆道。

江上行舟成旧梦。2001年,全长近40公里的桑耶公路建成通车,连接泽当和扎囊两地。从此,水路不再是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

“那是一条砂石路,凹凸不平、乘车颠簸,但总比坐船过江再换汽车方便。所以公路一通,坐船的人少了,摆渡人也陆续转行。”索朗扎西说。

  这是位于西藏山南市扎囊县的扎囊特大桥的航拍画面(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旦增尼玛曲珠 摄

2015年,全长4.7公里的扎囊特大桥建成通车,长虹卧波,把扎囊县与贡泽(贡嘎至泽当)高速公路紧密连在一起。原本需要数小时的渡江行程,缩短到了几分钟。2023年,扎囊特大桥往来行车约9.6万辆次。

“西藏交通变化太快了,坐摆渡船的日子好像还在昨天。”78岁的松卡社区居民扎西平措说,“骑摩托车到江对岸只需5分钟;以前,我每隔三天就要乘船到对岸用土豆和编织品兑换日用品,如果错过渡船,只能在亲戚家借宿。”

一桥连起两岸繁华,江上摆渡已成历史。扎囊特大桥下,雅鲁藏布江静静流淌。(记者白明山、格桑边觉、刘洲鹏)


编辑:吴明富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