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宁波9月12日电(记者顾小立、林光耀)“举着自己参与制造的亚运火炬参加传递,我很激动。”12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完成火炬接力任务的俞瑜,在回答记者关于成为杭州亚运会火炬手感受的提问时,难掩脸上的喜悦与兴奋。
这是官方发布的“薪火”火炬形象效果图。新华社发
和其他火炬手相比,俞瑜对亚运火炬“薪火”的感情或许更为强烈。作为亚运火炬项目技术负责人,他见证了“薪火”研发制造期间的诸多重要时刻。他坦言,当他手握火炬在路上奔跑时,还是一度紧张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虽然我对火炬的性能很有信心,但我还是担心它是否能顺利经受实战考验。”俞瑜说,他所经过的传递路线中有转角设计,风速相对较大,对火炬的燃烧质量可能造成影响。“不过还是有惊无险,火炬的表现很好。”
“薪火”的研发制造,历经两年时间。俞瑜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对火炬燃烧系统开展了专项攻关突破。火炬在交付前经过了反复测试,技术团队累计编制26份试验指导书,突破了工艺、材料、生产领域多项技术瓶颈。
在俞瑜眼中,“薪火”虽不大,但暗藏的“硬核”科技却不少。例如,火炬直喷火稳焰技术可在火炬主火意外熄灭后,让直喷火在环形主火下方燃烧,重新点燃主火,双射流混合技术可让内环直喷火混合更加均匀,让火焰短而有力,不受外界环境干扰。
9月8日,火炬手在火炬传递中交接。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作为平时在宁波本土企业工作的一位普通劳动者,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这样重要的设计制造任务中,我感到非常荣幸。”俞瑜告诉记者,“薪火”从生产到交付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中国制造的蓬勃力量。“我为此深深自豪。”
俞瑜透露,在完成当天的火炬传递任务后,他还要和团队成员一起赶赴浙江温州和衢州。作为火炬传递保障小组的成员,他要为火炬在其他城市顺利传递做好技术服务。
“我们都早已准备好,为世界呈现一次完美的杭州亚运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俞瑜说。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