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大有可为

2023-09-10 11:21:5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一手拿着喷枪,一手拿着陶瓷片,一名文物修复师正在进行陶瓷修复……近些年,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播出,原本属于冷门职业的文物修复师进入大众视野。2021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文物修复师作为新职业备受关注。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血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一流的文物保护需要一流的人才,然而过去一段时间,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行业需求,影响到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广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我国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我国拥有丰富而宝贵的文物资源,需要精心保护传承,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加强支持,推动形成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结构优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

  一方面,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规划布局,创新思路、协同推进,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当下,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学徒制,通过“师带徒”机制培养相关人才,但培养周期长、方式单一。二是高校教育,国内不少院校开设了文物修复专业,但目前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仍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为此,文博、文保等单位在沿袭传统“师带徒”技艺传承模式下,可拓宽思路,采取专业培训、大赛历练、项目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在高校教育方面,由于文物保护修复涉及多学科知识,应鼓励更多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相关专业,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创新培养方式,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培养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自身要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潜心钻研,加快成长。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2年文博系统18万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5万余人,具备精湛修复技艺与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更为稀缺。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的技艺技能不仅关系到文物安全,也影响着文物保护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文物修复涉及冶炼、锻造、雕刻、模具、美术等诸多领域,其要求不仅仅是修复,更追求还原历史,延续文物背后的文化艺术内涵。这对文物保护修复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既要有纯熟的技艺,也要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因而,相关人员要通过专业培训、高校深造、“师承制”等形式,学习考古、生物、化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增强实践操作技能,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转化为不怕吃苦、潜心钻研的情怀,用心用力用情磨炼好技艺。

  保护修复赋予文物新生,也传承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大有可为。随着文物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文物保护和修复,成长为严谨细致的工匠,推动传统工艺薪火相传。


编辑:雷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