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8月20日电(袁丽娜)活灵活现的小鱼、栩栩如生的皮皮虾、憨态可掬的小猪……8月20日,在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的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内,柜子上摆满了各种造型的面花,空气中弥漫着旱碱麦独有的香气。当天,“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团一行走进河北省黄骅市,探访旱碱麦的种植和产业化情况。
图为沧州铁狮子造型的面花。新华网 袁丽娜摄
这里的面花原料是由黄骅旱碱麦中的绿色旱碱麦磨制而成。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全域耕地以中度盐碱地为主。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
图为造型多样的旱碱麦制品。新华网 袁丽娜摄
选育良种、改善土壤、优化技术……几十年来,在科研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曾经低产量的“秃地片儿”已蝶变为大粮仓。 今年,黄骅市旱碱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2万亩。
图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旱碱地土壤。新华网 袁丽娜摄
黄骅旱碱麦每年9月至10月播种,第二年6月收割,具有种植纯天然、小麦品质高、成品口感好等特点。目前,黄骅已经形成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小麦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