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在“浙”里 建设美丽中国】解题农村有机更新,金华武义因村制宜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2023-07-28 21:13:29  来源:央广网

  00:00/

  00:00

  央广网金华7月28日消息 武义,地处浙江中部,呈“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格局,有“中国温泉之城”的称号,生态环境优越,是全球绿色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武义县生态富美画卷(央广网发 武义县委宣传部供图)

  自“千万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武义20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先后创建省级美丽示范乡镇9个、特色精品村31个,建成省级历史文化村落36个。

  同时,武义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打造温泉小镇,举办武义温泉节,泡温泉、观赛事、品名茶、游山水;修旧如旧古民居村落,打造文旅胜地,使古建筑焕发新活力。

  “我在溪里很想你”

  在前往武义县熟溪街道溪里村的道路旁,大大小小的温泉酒店、温泉民宿映入眼帘。以温泉度假为载体的“温泉+”康养产业正在武义长足发展。

  “我在溪里很想你”打卡点(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7月24日,记者来到溪里村的一家温泉民宿,满眼是花团锦簇,街边遮阳棚、卡座、绿植花卉相映成趣,一个闲聊小憩、打卡拍照点在这里落成。这便是溪里村村民段笑美用自家农房改造的光阴慢温泉民宿。

  “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创意,创造更多能吸引游客打卡的地方。”段笑美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旅游打卡,她也在自家民宿门口放了一块“我在溪里很想你”的指示牌,并且寻找了拍照的最佳角度,供游客观光、小憩、打卡。

  溪里村村民段笑美向记者展示游客拍照打卡的照片(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如何因村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溪里村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溪里村在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鼓励村民把自家农房改造成温泉民宿、餐厅、咖啡厅等,带动村民迈出创业增收致富的关键一步。溪里村村民还根据星级民宿标准改造自建房,提升为特色村宿,共同打造了“绿谷汤乡,时光溪里”的品牌,建设集文化娱乐、乡居生产生活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特色村。

  武义县溪里村风景如画(央广网发 武义县委宣传部供图)

  溪里村党支部书记贺映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村民自办民宿盘活了农户闲置房,让农户实现增收,为共同富裕起到引领作用。这也改善了溪里村的旅游业态,促进多元化发展,使提振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更宽更广。”

  溪里村借助地理资源优势发展温泉民宿等特色产业,特色旅游为溪里村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正是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

  “做巷子里的诗人”

  青山绿水、天然湿地,在盛夏时节格外清凉养眼。走进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一幢幢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随处可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

  武义县坛头村湿地公园(央广网实习生 林虹彬 摄)

  在坛头村廊亭驻足远眺,第一印象便是“青”。

  但在过去,坛头村因地势低,加之环境污染,村里近千亩土地被河水冲击,成了名副其实的“烂河滩”;村内建筑群因年久失修得不到保护,大多破败、濒临倒塌。如今,在污水治理、古建筑重建、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下,坛头村摇身一变,成了白墙青瓦的“网红”村。

  从“灰”到“青”,坛头村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坛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卫良告诉记者,近年来,坛头村积极谋求发展,争取省级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等各类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修整破旧古屋、治水清淤种绿,把臭河滩变为美湿地,破民宅建成会客厅,呈现白鹭翩翩、满目葱茏的诗画风情。林卫良说:“周末的时候来我们这里玩的人很多,一些年轻人会专门从市区过来露营。”

  坛头村中的婺州窑烧制场所(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穿行于窄巷之中,体验江南弄堂的别样风味。漫步村中,千回百转,一个接着一个文化建筑倏地出现,潘午塘、懿德堂、廊亭、康起民居、光裕堂……仿佛穿梭在历史的隧道里,品味坛头村的二十年变迁。在村中的婺州窑前,触摸古今的婺州窑瓷片,静心感受自然之美、古村之韵。

  如何找到生态修复和文化挖掘并举的突破口?坛头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几年,坛头村持续推进艺术乡建工作,吸引文艺工作者相继入驻坛头。

  深入村子,还能看到“中国当代诗人档案陈列馆”,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人雪鹰向记者一一介绍馆内的诗作。“我在一次采风途中,发现坛头村很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就选择在这里办了一家诗社,想做一个巷子里的诗人。”雪鹰告诉记者。

  武义县坛头村建筑别有特色(央广网发 武义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些年,坛头村先后引进田庐文创、婺州窑等文旅产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五年内增长近20倍;开发湿地公园,回收修复了近6000平米明清古建筑,打造融合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文创产业园,用文艺因子盘活乡村资源,全村共同富裕、文旅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千万工程”的二十年,也是武义蝶变的二十年。二十年来,武义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升。

  武义县坛头村古村落民居(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就在7月24日,武义围绕“千万工程”和农村有机更新工作推进情况开了一场会,“千万工程”如何深化?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对房屋外观、道路交通、村心公园等进行整体性谋划、特色化设计,实现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武义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乡村风貌变美了,乡村人气集聚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也愈来愈大。武义持续迭代乡村有机更新,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持续赋能,成为推动武义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一张全域共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铺就开来。

  监制:夏倩

  策划:李晓晓

  记者:尚天宇 林虹彬(实习生)

  摄像:叶南飞

  配音:姜頔

  校对:董雪冰

  鸣谢:武义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向丽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