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大都市如何“生”出万亩粮田?

2023-06-26 14:19:48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image.png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让种田根植于我们的血脉文化中。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今年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上,却悄然“生”出了万亩粮田。

如何“生”出新增耕地?

陆域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拥有240万亩(约16万公顷)现状耕地,约占陆域面积的1/4,其中150万亩(约10万公顷)为永久基本农田。

上海在已有耕地的基础上,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努力增加自己的耕地面积。2014年至2022年底,通过有效盘活存量低效土地资源,上海累计新增耕地超过45平方公里(4500公顷)。

既要补充耕地来源,还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这能同时实现吗?

 地从何处来?

金山区廊下镇是整个上海“造田”的缩影。

以前,廊下镇多个村庄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耕地分散,部分建设用地低效,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还充斥着多个服装加工厂,村民家门口的污水恶臭阵阵。年轻人不愿待在村里,跑去上海中心城区或金山的镇区。村容村貌整治及产业转型需求迫切。

2012年,廊下镇启动一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建成了高标准万亩粮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2018年,该镇又启动二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功能,将生态涵养林、生态湿地、文化村落等自然田园风光串联一起。

通过十年整治,特色民居建成,农民搬进新家;农田连结成片,郊野公园更是成了闲暇时人们踏青露营的首选。

从卫星视角看上海市金山区水库村的耕地变化,这是上海“造田”的缩影。标亮部分为新增耕地。图片来源:上海市测绘院

结果怎么样?

“既是公园,也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把公园开在了家门口。”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友好村党总支书记戈晓莉介绍说,土地整治之后,人们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了不少。

土地腾笼换凤,耕地面积切实增长。经过十多年整治,廊下镇共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约50公顷,耕地面积新增约80公顷。

散而小的耕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原来小农户“各自为政”,土地产出率仅700斤-800斤/亩。2018年起,种田大农户沈喜良承包了约3000亩(200公顷)土地,大型机械设备进场,产出提高到1100-1300斤/亩。“土地成片后,管理成本减少了15%到25%。”他说,农民们每年可净得土地流转费——每亩1000多元,还能积极参与除杂草、插秧等农活。

村民搬新居,千余户相对集中居住。新居解决了天然气不能入户等问题,友好村村民夏德英全家,搬入了白墙黛瓦、檐角飞翘的乡间别墅,每年还可得土地流转费6700元。

记者在上海多个远郊地区调查发现,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统筹规划乡村建设,多个街镇实现了区域空间优化、产业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表示,土地整治已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在,廊下镇三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正在推进,该项目将促进田、水、路、林、村进一步集中连片。经过土地整治,从“要穿好”去廊下,到“要吃好”去廊下,再变身“要玩好”去廊下,乡村振兴的蝶变正在这里发生。


编辑:雷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