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296块补丁照见奋斗征程(微观)

2022-01-13 11:44: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珍藏着一件褪了色的军大衣,它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大衣已经洗得发白,衣袖也因为一层又一层的补丁而变得僵硬。展开大衣,绿的、红的、蓝的、灰的……大大小小的补丁足足有296块,原有的羊皮里子多已看不出来。296块补丁,无声讲述着一代代屯垦人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动人诗篇。

  饱经沧桑的军大衣,印刻下时间的痕迹,也映照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伟业的序幕。一批又一批军垦战士从祖国各地来到新疆,在“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戈壁荒原上开垦耕种。除了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战士们还要克服异常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屯垦伊始,农具不足,就用旧兵器打造;缺乏耕畜,就肩拉铁犁,手抡“砍土曼”(一种形似锄头的农具);没有油和柴,就用盐水掺着苞谷面凑合吃……为了节约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军垦战士们从不主动要求领取新军装,而是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一个个补丁,浓缩的是一段战天斗地的奋斗史,是那段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

  “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成为巩固边防、开发新疆的生力军。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精神,几代兵团人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新疆每3亩耕地中有1亩是兵团开垦的;新疆粮食产量的19.9%、油料产量的30%、甜菜产量的44.5%来自于兵团;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兵团,兵团棉花单产多年保持全国纪录……曾经的披荆斩棘,换来了今天的黄沙披绿、稻麦飘香、果树成行、银棉如山。一座座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是一代代屯垦人在瀚海戈壁铺展的壮美画卷。在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褪色的是一件件衣裳,成就的是天山南北的美好生活。

  一件军大衣,见证了精神的传承。“黄棉袄我的宝,春夏秋冬离不了,冬天穿它挡寒冷,夏天带它铺地隔湿潮。”面对前来参观的游客,80多岁的胡有才回忆起当年战士们编的一段话。作为最早一批参加新疆生产建设的战士,胡有才退休后又当起了军垦故事讲解员。一件件红色文物穿越时空、一个个真实故事引人入胜,让参观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通过一代代讲解员的接力讲述,红色的种子在越来越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诗人艾青这样礼赞兵团人创造的人间奇迹。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这奇迹里,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有宝贵的精神财富。奋进新征程,从打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中汲取精神给养,这片广袤的土地定能孕育新的更大奇迹。

编辑:张寒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