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辉煌“十四五” 奋进石家庄 | 景美业兴 村强民富——石家庄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11-10 18:34:50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从粉墙黛瓦的雅致村落,到硕果盈枝的田园沃野;从石窑民宿的网红打卡地,到通村达户的“致富路”……

  “十四五”期间,石家庄锚定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以人居环境整治擦亮“颜值”,以科技赋能厚植产业“根基”,以城乡路网打通“脉络”,让“千万工程”的种子在燕赵大地生根结果,让乡村既有乡愁韵味,更有发展活力。

  ■精雕细琢塑新颜

  和美乡村入画来

  在栾城区南留村邂逅粉墙黛瓦的雅致,到鹿泉区岸下村打卡石窑民宿的独特,去井陉县南横口陶瓷水镇寻觅梦里水乡的诗意……在石家庄,每个村落都绽放着独属于自己的风情与魅力。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石家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村景焕发新颜,产业串珠连片,新风扑面而来……

  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动人画卷缓缓铺展。

  “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游园建在村中央,墙上画着民俗画,住着比城里还舒心!”元氏县南佐镇西北街村村民赵淑兰的感叹,是石家庄“十四五”和美乡村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五年来,石家庄市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基础设施升级为支撑,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全市累计建成省级和美乡村1517个。

  在藁城区南董镇河西营村,以“道路硬化、游园建设、美丽庭院创建”为核心的变革悄然发生。曾经的“脏乱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净绿美”;过去的“行路难”解决了,如今“路路通”连起家家户户。看得见的变化,写满了河西营村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故事。

  “接下来,我们要以和美乡村建设为起点,借着滹沱河的生态优势,搞采摘游、观光农业,让村民腰包更鼓,村集体家底更厚!”河西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国辉的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如今,这个2023年获评“和美乡村”示范村的村庄,仍在续写着美丽的新篇章。

  近日,元氏县南佐镇西北街村也忙着给村庄“梳妆打扮”:道路硬化让小巷告别泥泞,墙体彩绘为墙面穿上“艺术外衣”,车位规划让村庄更显规整……一系列精准举措,让村庄风貌焕然一新,勾勒出生态宜居、文明有序的新图景。

  而那些融入南佐镇本土特色的墙体彩绘,更是把朴素墙面变成了传播文化的“艺术长廊”——既有乡村的自然野趣,又藏着文明新风,让村庄“颜值”与“内涵”一起升了级。

  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石家庄正持续擦亮乡村环境的“底色”,让乡村越变越美,民心越来越暖,幸福越来越长。

  ■科技赋能兴农业

  特色产业富乡村

  乡村颜值高了,“美丽”也能变成“生产力”。越来越多的村庄做起了“美丽经济”的文章,培育特色产业,让农民的腰包跟着鼓起来。

  今年秋季,井陉县洛阳村的苹果园里满是甜蜜气息。一个个粉红圆润的苹果压弯枝头,引得游客慕名而来。这个有着井陉“江南水乡”美誉的小山村,如今靠着优质苹果和连片湿地,从曾经的偏僻寂静,变成了石家庄周边自驾一日游的“香饽饽”,热闹劲儿一天比一天足。

  “以前种苹果全凭老经验,收成看天吃饭;现在用上水肥一体化技术,还有农技专家上门指导,亩产能比‘十四五’初期多收上千斤。”井陉县洛阳村果农王秀莲的话,印证了石家庄现代农业的升级之路。

  “十四五”期间,石家庄立足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以科技为翼、以特色为魂,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让田间地头的“丰收果”真正变成了村民手中的“致富果”。

  特色种植规模化发展是“十四五”现代农业的鲜明特征。晋州市聚焦山楂产业,通过推广标准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技术,培育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经营主体32家,年销售额每年增长,成为知名的山楂产业基地之一。

  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更具“智慧范儿”。鹿泉区响当当农业产业园的苹果园,依托山区丘陵光照足、温差大的优势,采用有机肥施用、生物病虫害防治等科学管理方式,培育出中秋王、响富等优质品种。园区还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吸引游客采摘,采摘期从中秋持续到11月中旬,年销售额超千万元。晋州市德农合作社的“阳光玫瑰”葡萄基地,建立了从育苗、种植到分拣、销售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产出的葡萄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溢价能力较普通品种提升50%。

  农文旅融合拓展了产业增值空间。

  井陉县洛阳村不仅种出优质苹果,更依托连片湿地资源,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点,从曾经的偏僻山村变成自驾出游的“香饽饽”,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村民致富。鹿泉区岸下村借着石窑民宿的独特魅力,结合周边的采摘园、登山步道,形成“民宿体验+农事参与”的旅游套餐。栾城区南留村则将粉墙黛瓦的村落风貌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打造“农业观光+文化体验”综合体,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

  ■路网织就融合网

  区域协同促均衡

  “以前往城里运山楂,坑洼路很不方便,现在沥青路通到地头,大货车直接上门,电商发货当天就能出村。”晋州市西贾庄村种植户李建军的感慨,道出了“十四五”期间石家庄城乡交通巨变带来的民生温度。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官”,农村公路建设在这五年间按下“加速键”。

  五年来,石家庄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突破口,构建起“主干联通、支线循环、毛细血管畅通”的农村路网体系。井陉太行“天路”蜿蜒山间,将二十余个千年古村串珠成链,让深山美景变身旅游资源;元氏县元大线盘山公路盘旋而上,“九曲十八弯七十二拐”的独特风光引得游人络绎不绝;藁城外环路以“景观画卷、生态绿廊”为定位,将城区与乡村的距离不断拉近。今年,鹿泉区交通运输局升级改造了农村公路29条,覆盖获鹿镇、李村镇、上寨乡等8个乡镇,总里程22.07公里,昔日的“泥巴路”“断头路”如今都变成了“致富路”“连心路”。

  路网升级不仅畅通了出行路,更打通了区域发展的“经脉”。鹿泉区李村镇镇前大街作为连接京昆高速与338国道的关键“产业动脉”,“十四五”期间,当地交通运输部门采用“局部挖补+全幅沥青罩面”技术精准修复,优化排水系统,道路运输效率提升40%,成为区域建材、农产品运输的“黄金通道”。获鹿镇北新城村的土路升级为沥青路后,不仅解决了沿线群众“雨天踩泥坑”的困扰,更让周边的石窑民宿、采摘园迎来客流高峰,实现了“一路通、百业兴”。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节点回望,石家庄以路网织就城乡融合的“纽带”,以产业筑牢乡村振兴的“根基”,以整治擦亮和美乡村的“底色”,交出了一份城乡共荣、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答卷。

  记者手记:

  在乡野间

  触摸振兴的温度与力量

  踏访石家庄的乡村大地,目之所及皆是惊喜。

  粉墙黛瓦的村落相映成趣,田间地头的硕果饱含希望,通村达户的公路串联起城乡烟火。乡村的变化日新月异,藏着振兴发展的“石家庄密码”。

  以“美”为基,石家庄不搞“千村一面”,而是立足本土特色精雕细琢,让和美乡村既有生态颜值,更有文化内涵;以“业”为魂,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农文旅融合拓宽致富路径,让“美丽风景”真正转化为“富民产业”;以“路”为桥,一张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不仅打通了出行堵点,更畅通了城乡要素流动的脉络。

  村民脸上的笑容,是最真实的答卷。从“脏乱差”到“净绿美”,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从“隔山望路”到“一路通百业兴”,五年间的变迁,彰显着石家庄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坚定决心。这片充满生机的燕赵沃野,正书写着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彩篇章。

编辑:荣洁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