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枝叶关情筑暖城

2025-11-06 19:04:09  来源:

  □保定日报记者 耿 静

  有这样的画面——安国市护理员唐聪等人定期到北王买村村民齐会欣家服务,收拾家务的时候,运用血糖仪监测老人血糖;有这样的声音——“滴滴滴”,唐县长古城镇大庄子村低保户邸英坡的手机响起提示音,当月的救助金准时到账;有这样的童年——定兴县西李家庄的小学里,孩子们的笑声伴着志愿者的故事在晚霞中回荡……

  五年前,立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保定市民政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研墨起笔,围绕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的工作主线,勾勒出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民生福祉蓝图。

  五年来,积跬步至千里,保定民政系统凝心落笔,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把蓝图上的“民生承诺”变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图景。

  社会救助:精准滴灌,兜牢民生底线

  “边工作边照顾家,日子越过越好。”徐水区户木乡于立(化名)的妻子因病去世,大儿子在外上学,小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肢体二级残疾。为了照看小儿子,于立无法外出务工,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

  乡镇工作人员走访了解情况后,主动帮于立家申请低保,还帮小儿子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同时,区民政局、乡政府积极协调,帮于立安排公益性岗位,并联动社会力量,为小儿子提供关爱照护、康复训练等服务。

  当群众遭遇困难、基本生活难以为继时,社会救助会稳稳兜住他们的基本生活。于立的经历就是“社会政策要托底”的生动实践。

  “五年来,保定市民政局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不断提升制度的可及性并拓展覆盖范围,让党和政府的温暖精准触达更多困难群众。”保定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杨渤说。

  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扩围增效:完善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37%、59.25%,达到每人每月795元、637元。城乡特困按照城乡低保标准1.3倍同步调整,达到每人每年12408元、9948元;

  临时救助制度“救急难”:用好临时救助解决“突发型”困难机制,推进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

  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开展“物质+服务”新型社会救助模式创新实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分散供养特困对象、低保家庭中高龄、未成年人、重残、重病患者等特殊人员提供必要的探视、助餐、助浴、打扫卫生等服务,推进社会救助由物质救助向多元服务转变,累计向符合条件的特困群体提供各类服务9万余人次……

  截至9月底,全市共保障低保、特困救助对象19.69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7.25万人,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29万人。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绘就幸福“夕阳红”

  早饭后,刚入住竞秀区新市场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王国华,跟着护理员做康复训练:“这里环境好,有医生护士,还能和老伙计们一起活动,比在家放心多了!”

  正午时分,曲阳县党城乡郑家庄村爱心食堂内饭菜飘香。86岁的甄志芬告诉记者,她和老伴常在这里吃,既方便又便宜,一荤一素才3块钱。

  午后闲暇,竞秀区韩北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10余名老人,在退休教师牛素仙的带领下,唱起《我的祖国》等歌曲。

  …………

  从一餐一饭的贴心关怀,到老有所为的价值彰显,“十四五”期间,保定民政系统把养老服务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正是对“老有颐养”民生期盼的有力回应。

  体系完善,推动养老行业健康发展。全市所有县(市、区)均建有县级区域养老服务指导中心,6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农村互助养老全覆盖,全市被评定为星级的养老机构达到125家。

  设施升级,“家门口”享品质养老。全市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3%,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1321户,建成示范性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3家、示范性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188家。建设各类老年助餐服务设施854个,服务覆盖70%以上的社区和乡镇。

  服务提质,“医养康护”一体化。保定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举办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累计新增持证护理员1265人,并常抓日常培训考核,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服务内容也从基础生活照料拓展到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全方位。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唯有以创新为驱动,精准对接银发群体的真实需求,才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有尊严、有关怀的晚年。”保定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余红光介绍,从政策到设施、从服务到保障的全方位支撑,保定老年群体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也意味着保定的养老服务正从“基础保障”向“品质养老”跨越,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到“老有优养”的转型升级。

  温情守护:为希望护航,让困境有光

  在保定市“大保护小宝”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系列活动上,清苑区民政服务儿童刘明第一次听老师讲解3D打印的原理和应用。每个民政服务儿童笑脸的背后,是保定织密的未成年人保护网。

  “十四五”期间,保定市在全省率先形成以市、县未保机构为引领,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为平台,村(居)为基点的四级服务保障网络,研究出台《保定市未成年人委托照护工作指引(试行)》,为全省提供创新经验和复制样板。全市13家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全部完成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将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最低养育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990元和1530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37%、53%,用精准保障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保定始终以民生福祉为工作重心,近年来持续深化社会救助与公益体系建设,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全民参与,构建起覆盖弱势群体的立体守护网络。

  针对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保定开展社会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行动,累计救助4679人次,护送返乡1005人次,为186名长期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安置;在残疾人帮扶领域,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实现“全程网办”,重度残疾人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6元、100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61%,67%。19个县(市、区)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为特殊群体撑起一片晴空。此外,保定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助力稳岗就业,全市社会组织累计参与帮扶项目75个,帮扶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将公益资源精准滴灌至每个角落。

  “目前,全市共有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173家,其中被认定的慈善组织达40家,数量居全省首位。他们在科技创新、社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等关键领域,日益发挥着协助政府、连接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突出作用。”保定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柴焱介绍,我市在112个村(社区)启动慈善基金试点,特别是在2023年7月防汛救灾期间,累计接收社会捐赠资金6.47亿元,充分展现了保定的慈善凝聚力与社会担当。

  优化服务:增强管理温度,让群众期盼落地有声

  2025年七夕当天,高阳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举办“七夕牵良缘 婚俗谱新篇”主题活动,通过婚姻家庭辅导、幸福讲堂、移风易俗承诺、集体读誓词、集体颁证和移风易俗我践行签名仪式等环节,将传统节日文化与文明新风理念深度融合,让50余对新人切身感受简约而温馨的七夕结婚登记体验。

  在提升社会事务服务温度,持续拓宽社会治理广度和拓展民政事业宽度等方面,保定民政系统持续发力,组织4次骨灰撒海活动,移风易俗和绿色殡葬理念正逐步获得群众认可;全市22个婚姻登记处均设有婚姻家庭辅导室,累计提供辅导服务1000余人次。累计完成29个乡的撤乡设镇,全市建制镇比例达到68.99%;累计完成中心城区95条街路的命名工作;积极配合城中村改造及安置区建设,同步完成回迁安置区周边73条新建街路的命名工作。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未来,保定将继续秉持“为民爱民”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探索创新,在民生领域不断深耕,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工作,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时代画卷上不断书写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民生新篇章。

编辑:荣洁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