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我省各地各部门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把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引向深入,把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落到实处,河北经济的活力,正在每一个"一线"蓬勃生长。
本台今起推出系列报道《一线经济观察》,以一线视角解码发展实践,用鲜活案例展现奋进动能。首篇来看记者在沧州、邢台等地特色产业集群的蹲点调研。
沧州东光县的纸箱包装机械产业,是河北省重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常年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6成以上。采访过程中,副县长江兵告诉记者一件新鲜事:今年他们这里成了各大银行机构的热点"打卡地"。目前,光政府搭台的银企对接会就办了50多场,平均每周一场!
沧州市东光县副县长 江兵:
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河北银行等多家银行的省级机构的领导们都来我们县进行调研。
一个特色产业集群,凭啥就成了银行眼里的香饽饽呢?揣着这个问题,记者遇到了河北银行负责中小企业信贷的聂双双。她的回答,归纳起来只有两个字:信心。
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部总经理 聂双双:
特色产业集群也是现在当前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样一个主阵地。
聂双双分析,一个是政策有力。近年来,河北集中精力发展县域经济,做优做强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今年还专门出台了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提档升级三年行动方案,从共享制造、要素保障、创新能力等6个方面对特色产业集群提供深度助力;再一个,是业务可行。河北特色产业集群的特点是抱团发展、互相取暖,集群内成百上千家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非常适合银行开展批量化信贷业务。
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部总经理 聂双双:
它不仅是有生产类企业,它的上游下游,是一个全链条的这样的一个企业聚集地,客户的这种授信环境相对来说也好一些,这也是我们锁定的目标市场。
像东光这样的省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河北省目前有107个,包括宁晋电缆、高阳纺织、安平丝网、永年紧固件等等。记者了解到,针对这些集群,各大银行都拿出独家绝活,既有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也有服务流程的升级创新。像中国银行,已经将省级审批人团队,下沉到县区产业集群一线,"一群一策"提供授信服务;中国农业银行把1000万元以下的信贷审批权限,下放到产业集群所在支行;中国工商银行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实行融资额度智能审批;河北银行则根据各产业集群特点,开发出新的信贷模型,网上审批、快速到账。
沧州市东光县副县长 江兵:
现在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大家都是比拼政策、比拼产品、比拼服务。
银行间的信贷pk,直接让企业收获多多。记者调查得知,目前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1000万以内贷款的平均办理时限,基本上一周可以完成,利率也普遍维持在3%左右的低水平。像东光这家包装公司,最近因为扩大产能,急需流动资金购买原料。如果在前些年,申请贷款要抵质押物,而且时间上至少要半个来月;而如今,1000万贷款,纯靠信用就能办理,并且是网上审批,三天到账。
河北硕达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贵江: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我们相比较过去,更容易地能够融到资金,也更坚定了我们在实体行业坚定地走下去,坚定地把企业做好做大。
银行信贷不仅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在积极引导着企业向新转型,向上攀登。记者详细梳理现行的信贷政策发现,各大银行对于集群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厚爱三分。从普通小微企业,到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层层递进。
邮储银行宁晋支行副行长 王华:
普通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科创型企业,甚至是国家级"小巨人"企业,都有不同的支持力度。肯定随着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更高,我们支持的力度肯定会越来越大。
王华举了个例子:在邢台宁晋电线电缆特色产业集群,他们对一般小微企业的信贷额度通常是最高1000万;而如果对方是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那么信贷额度可以提升至一亿元,利率还可以在基准水平上再下调,政府还能给予贴息支持。
邮储银行宁晋支行副行长 王华:
他如果没有这块资质的话,额度、利率都不能享受到最优政策,所以说我们引导企业去向科技创新,产品更高技术去发展。
宁联电缆集团,不久前就凭着"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这块硬资质,从邮储银行获得授信5000万。企业负责人笑称,金融信贷这根 "指挥棒",鞭策着企业今年把研发投入再增加5成。目前,企业的新产品订单排到了半年后。
宁联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宁建贺:
企业发展必须要走这条路,我们今年正在迈进,要取得国家的荣誉。你像"小巨人"企业,还有我们要去冲击去做全国的绿色工厂企业。
目前,河北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内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超过1500多家,"小巨人"企业数超过110家。业内预测,未来三年,在包括金融在内的一系列支持政策的作用下,河北超千亿元集群将达到10个,百亿元龙头企业达到28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