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
背景:前南峪村位于邢台西部的太行山深处。1939年,根据中央指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深入敌后办校,由陕北迁移到太行山区。1940年11月抗大总校全部到达邢台浆水川(今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一带,校部设在前南峪村,直至1943年1月。其间,抗大总校培养了8700多名优秀军政干部。这些军政干部成为抗日人民军队和民主政府的坚强骨干,如同一粒粒火种撒向抗日一线和各抗日根据地。
7月30日,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草木葱茏。山上绿带缠绕,层层叠叠。
沿山间小路向上,来到海拔800多米的松林浴,只见密密匝匝的松树扎根于脚下的山石中。“山顶这20多亩地,就是当年抗大总校学员开垦出来的。”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说。
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简称。1940年11月,抗大总校校部从延安迁移到前南峪村。
“我们这一带位于太行山腹地,四面环山,地势险要,能攻能守。抗大总校派人来考察时就相中了这里。”郭天林说,“为了帮助抗大师生安顿下来,当地群众主动腾房并屋、划拨山场耕地。几乎家家住学员,户户是房东,我们家也住过抗大的八路军。”
当时,正值敌后抗战最艰苦的阶段。日军的“扫荡”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让百姓生活十分困难。时任抗大总校副校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带头开垦荒地、上山砍柴,带领师生发展生产。
“离村较近的地,老百姓都种了庄稼。抗大总校师生为了不和老百姓争利,砍柴要走出20多里地,开荒也到没人种的荒山上。”郭天林说,“松林浴距村子一个半小时的脚程,师生们特意选在这里挖石头、翻土地、种庄稼,可以想见克服了多少困难。”
从松林浴下来,穿过前南峪村的主街向东,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广场。这里,曾是当年抗大总校师生进行军事训练的河滩。
“据抗大老学员回忆,教学没有固定场所,更没有一间教室。”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馆长杨树介绍,师生们冬天在羊圈、马棚上课,夏天就在树下、河滩进行军事训练。
7月31日,游客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参观。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抗大总校在浆水办学期间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充实到抗日一线和各抗日根据地。抗大总校还编写《抗大步兵战术讲义》等教材,建立起“理论结合实战”的教学体系,为全国各分校提供办学范本。
80多年过去了,今日松林浴茂盛的植被,早已与当年抗大师生开垦的荒地融为一体。抗大师生面对敌人封锁和自然灾害开展生产自救的艰苦奋斗精神,也深深融入前南峪人的血脉。
盛夏的前南峪村,四面青山上板栗、苹果挂满枝头。
临近中午,前南峪宾馆一楼大厅座无虚席。游客参观过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进行林间赏景、果园采摘之后,来到这里用餐休息。
“如今,游客来到前南峪,不仅能亲身感悟那段红色历史,还能领略绿色美景。”郭天林说,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有“太行明珠”之称。2000年以来,村里每年接待游客都在百万人次以上。
松林浴也是其中的景点之一。“然而,我小时候,松林浴还叫坐化山。山是荒山,几乎没有树。”年已七旬的郭天林回忆,不只是坐化山,20世纪60年代,前南峪大部分山地都是“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旱不保收”的景象。1963年的洪水,更是把村里没有植被保护的山地损毁了一半多。
“在郭明跃、郭成义、郭成志三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全村百姓艰苦奋斗,齐心协力植树治山拔穷根。”郭天林说,那时,大家憋着一口气,要向当年抗大师生开垦坐化山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奇迹。
“顶着星星上山,又顶着星星下山。”76岁的张云是第一批参与荒山治理的村民,他记得,在治山最艰苦的前10年,无论严寒酷暑,大家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这些松树,就是村民们把坐化山上的石头挖出来、垒起来,在石头下面的土地上种下的。”郭天林说,千余人的小山村,村干部奋勇当先,家家户户义务出工,在32座山头、10条大沟、72条支沟8300多亩山场里种下了367万多株树,用15年实现了原定5年垫田、5年绿化、3年治水、7年治山的20年规划。
20世纪70年代初,坐化山上已经种了500多亩松树,村民也因此把它改名为“松林浴”。
今天的前南峪村,已经到处都是“松林浴”。东沟、西沟和建滩沟的植被层层分明:上层是茂密的用材林,中间层是干果林,下层是果树林。
依托绿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村“两委”带领村民开发出前南峪生态旅游区,建起了研学基地、生态观光园、果品加工厂等,走出了一条绿色观光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去年,村集体收入1.8亿元,纯收入超2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88万元。
雨后的松林浴,松针铺地,景色怡人。红色故事和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前南峪的“金色名片”。郭天林说:“下一步我们要在红色研学板块上再下些功夫。抗大精神是我们的红色根脉,激励着一代代前南峪人不懈奋斗。我们要把这张‘名片’擦得更亮。”(河北日报记者 白 云)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