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为了战场上的一句承诺

2025-08-14 17:10: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稿件刊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14日第05版)

  图①: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

  图②:张家人、纪念馆工作人员在大连见到了安怀(前排右一)并与其合影。

  受访者供图

  图③:濮阳县、菏泽县、兰封县地图。

  图④: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里的资料书籍。

  本文图片除由受访者提供外,均为李兆民摄

  河北省涉县河南店镇。太行山东麓,清漳河缓缓流过山谷,滋养着一个叫赤岸村的古村落。赤岸,取名于河堤上红色的泥土。

  但这里与红色的缘分,更在于它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当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抵达这里,以此地为指挥中枢,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缔造了“刘邓大军”。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就建在村里,每年有近300万人次前来参观。馆里文物很多,无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纪念馆中,有三张地图,分别是濮阳县、菏泽县、兰封县地图,绘制于80年前。它们会出现在这里,还要从战场上的一句承诺说起。

  压坏行李箱,写满四张纸

  一次“没准备好”的文物征集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副馆长申利芳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4年,多年来一直热衷于从社会上征集抗战文物。她打了个比方:“如果纪念馆是身体,来自社会的文物就是最有活力的血液”。

  正因为有这种理念,纪念馆多年来坚持向社会公开征集抗战文物,从很多亲历者及其亲属手中,收获了很多重要文物。申利芳记忆中,有过一次外出征集文物时,“没准备好”的经历。

  那是2013年,涉县人民医院员工申晓军联系到纪念馆,说自己远在湖北武汉的舅舅、八路军一二九师后代张少东,准备无偿捐赠一批革命文物。时任馆长杨国旺将此事安排给申利芳。

  2013年7月,申利芳和文研室副主任李美菊一起,带上4份空白的捐赠证书,用行李箱装了几件衣服,就赶赴了武汉。在江城酷暑中,第一次见到71岁的张少东。

  张少东打开家中的3个箱子后,申利芳和李美菊当场激动起来。她们一眼看出,这些全是价值极高的原件。

  那天,两人在张少东家初步清点了文物,每整理一件就在捐赠证书上记录名字,最终带来的4张证书填得密密麻麻,手都写酸了才勉强记录完。

  “我俩一个读、一个写,用了整整两个半小时。”申利芳回忆,她们将3箱文物逐一编辑目录、塑袋封存、标志编号、装箱包装,清点出了整整292件文物,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价值之重,大大出乎行前预料。张少东只留下了一二九师老科长安怀写的日记没捐,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还给他。

  因为文物太多,两人甚至为怎么带回去犯了愁。一合计,申利芳将衣服全部清空,把文物小心翼翼装进了行李箱。那个夏天,从武汉到涉县的路真是漫长,两人呵护着文物抵达时,行李箱滚轮都压坏了。

  回到纪念馆后,工作人员对文物进行二次入库。这一次,记录详细得多了。他们发现,其中有183件是分县图,包括整个华北地区、晋冀鲁豫地区和各县的地图,还有数十件日军绘制的地图。其中3件地图,在2015年陈列馆重新布展时就用上了。

  还有数十件豫北战役、长垣村战斗等战役、战斗的文件,包括作战计划、命令、总结报告等资料。放眼全国,像这样完整保存的资料并不多。

  还有一些当年的书籍、简报等。陈列馆第三展厅中,有一本美国人编的小册子。这是美国军队在中国战场专为分辨中国人和日本人印制的,其中包括日本人和中国人发音、行为举止不同等。里面甚至还提到,如果上述都不奏效,就让人把鞋子脱下来——由于长期穿木屐,日本人大脚趾与二脚趾之间缝隙比较宽。

  申利芳感慨:“无论是美国人的小册子,还是日本人制作的地图,更别提我们那么多分县图,都无声诉说着当年战场各方对战争进行了多少准备。”

  三代人接力,前后近70年

  “最好的归宿是‘落叶归根’”

  如此重要的文物,为何会从涉县到了武汉,还被完整保存下来?

  故事,得从1947年讲起。那一年,张少东只有5岁。他的父亲叫张明伦,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的主力军区之一——太行军区司令部参谋处作战科工作。太行军区成立于1940年6月,抗日战争期间立下赫赫战功。

  作战科是资料大户,科长安怀更是有多年作战参谋、参谋长等经历,关于战争的资料,他积攒了整整三大箱。但安怀已接到通知,即刻开拔,赶赴解放战争的战场。

  临行前,安怀找到张明伦,把资料郑重交给他,并嘱咐一定要妥善保管,日后交还。张明伦应下了这沉甸甸的嘱托。

  那是何等兵荒马乱的年月,不知道哪次分别就是永别。他们之间,除了一句承诺,什么都没有。两人之间,有据可查的联系,只有1948年5月安怀在临汾战役胜利之后的一封来信,既分享了刚刚大胜的喜悦,也对所托物品叮嘱了几句。

  但终其一生,两人都没有再次见面的记录。

  后来,张明伦辗转多地,最终在1951年定居武汉。他一边妥善保管着这三箱资料,一边等待安怀的消息,直到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把东西和任务全都交给儿子张少东。

  写于1970年的一份说明中,张明伦的笔下充满遗憾:“我不知道安怀同志在哪个部队、哪个军种兵种工作,打听不到,一直拖到现在没有处理……”

  对张少东来说,父亲的遗愿,从未离开他的脑海;三箱资料,从未离开自己身边。他的寻找也几乎持续了一辈子。71岁那年,他感觉自己身体欠佳,但安怀始终杳无音信。他知道,需要为资料找一个合理的归宿。

  此时,这三箱资料已经在时间的洗礼中,成为研究抗战的重要文物。甚至,还有人劝张少东把文物卖掉。此时,张少东看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征集抗战文物的消息。他觉得,对这些从涉县出来的文物,“最好的归宿是‘落叶归根’”。于是,就有了申利芳等人赴武汉征集文物的那一幕。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张家人始终没有停止寻找安怀。张明伦的孙子张安告诉记者,他长期在天涯论坛发帖寻找安怀的线索,还专门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直到2015年,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安怀的后代。

  “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对方发来了安怀爷爷的离休证……”张安说。就这样,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找到安怀,而且老人家还健在。

  张家人也知道了安怀后来的去向——他随部队出太行山后,在解放战争中,从华北一直打到西南;后来参加抗美援朝,曾任志愿军第十六军副参谋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等。

  见面这一天,张家人已经等了近70年。

  兑现了承诺,续写着故事

  “这是八路军一二九师的基本盘”

  那是2015年的冬天,辽宁省大连市,安怀的家。

  张少东因为行动不便,委托儿子张安带着日记和给安怀的信前来;杨国旺、申利芳、李美菊从涉县赶来。安怀住的屋子不大,挤满了对他来说始料未及的人。

  “他一听我们是涉县来的,当场热泪盈眶,整整十几分钟,连话都是哽咽着说的。对他来说,涉县是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是青春的记忆。”申利芳说,老人家终生难忘那段经历,也像许多战友一样把涉县视作“老家”。

  在听取这些文物多年来的经历时,安怀眼眶里一直泛着泪光。他的孩子们不得不多次打断,怕老人家太过激动。

  最终,让他安静下来的是自己的几本日记。安怀就坐在那里,一页一页地翻,一句话都没说。近10年后,申利芳还记得:“他沉浸在当年的回忆中,神情非常复杂,双手一直在抖。”

  谈到当年那三箱资料的归属,对于张少东的做法,安怀表达了特别的认同:“这批文物就应该回到纪念馆,那是它们原本属于的地方,是它们的故土。”

  “太感谢你们了,太不容易了……”安怀对张家三代人表达了感谢,评价他们“讲诚信、守信义”,还委托张安给张少东带去一封回信。

  2017年,百岁高龄的安怀去世。张明伦战场上那句承诺,在老科长有生之年的尾声得以兑现。

  此后,申利芳和张少东保持着密切联系。“为了一句承诺,张家几代人寻找了几十年,对这批文物做出了很大贡献。”申利芳说,“对我来说,他们就像是亲人。”

  晚年的张少东经常一个人在家,于是两人成了经常聊天的朋友。张少东乐意讲,申利芳也耐心听。两人的联系一直持续到七年后,2020年张少东去世。

  而安怀的后代,也从此与张家、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保持着联系。安怀的子女们告诉记者,2018年,他们到武汉与张安见面;2024年,他们到涉县参观纪念馆。“以后,我们还要这么互相走动下去,让子孙后代来参观学习。”

  申利芳觉得,文物捐赠的意义不限于文物本身。张家三代人近70年的坚持,不光捐赠了文物,还传递了一种精神。

  “这些文物的流传过程清晰、真实性强,而且自带故事、精神与情感,是我们最欢迎的征集方式。”申利芳说,作为全国唯一一处全面、翔实记录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边区历史的纪念馆,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馆藏文物主要依托社会各界的无偿捐赠。

  张家捐赠的故事看似巧合,其实恰恰是那代人、那块土地、那支部队的缩影。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13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重要机关在涉县长期驻扎,说明这里‘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人和’——群众支持,干部信任,后勤保障、保密工作都做到位,才能让一个指挥中枢稳定地驻扎。”申利芳说,“张家三代人的坚持,其实是‘刘邓大军’精神的延续。忠诚、守信、担当,这是八路军一二九师的基本盘。”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