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青山秀水间铺展和美画卷——石家庄以“千万工程”经验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8-13 17:29:23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8月11日,记者走进鹿泉区岸下村,只见村内道路干净整洁,不少游客在村里游玩。“这些年,村里大力提升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亲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村民黑院霞笑着说,环境有了改善,村子还将旧石窑改造成新民宿,自己成为了“民宿管家”,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石家庄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让人居环境更优美、乡村产业更兴旺、农民日子更红火。如今,一道道乡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美丽风景,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石家庄的青山秀水间呈现。

  环境蝶变:从“脏乱差”到“高颜值” 乡村焕发新容颜

  走进鹿泉区岸下村,干净整洁的街巷蜿蜒延伸,白墙灰瓦的民宿错落有致,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古色古香的院落间漫步。如今的岸下村,不仅是村民的幸福家园,更成了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环境是乡村的“脸面”,也是群众幸福感的“晴雨表”。石家庄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从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到厕所革命,从道路硬化、村容美化到基础设施完善,逐项攻坚、久久为功,让乡村“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在赞皇县牛山沟村,村民于聚荣总爱饭后在村里遛弯。

  “前些年可不是这样,街巷里垃圾遍地,雨天出村的路泥泞得能陷住脚。”她指着眼前绿树成荫的休闲广场感慨道,“现在你看,路修平了,灯点亮了,污水有了专门的处理池,村里还建了小游园,住着比城里还舒心!”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赞皇县扎实推进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通过清垃圾、改厕所、修道路、种绿植,这个曾经的“后进村”实现了“美丽蝶变”,更依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乡村旅游”新模式,让“美丽环境”变成了“美丽经济”。

  平山县岗南镇李家庄村,三面环水的地理优势赋予其独特的自然风光。

  沿着整洁的街道走进村庄,花木错落有致,鸟鸣清脆悦耳,近2公里的山体步行道蜿蜒山间,串联起革命旧址与生态景观。村里通过环境整治、民居改造、道路提升,既保留了老区风貌,又完善了旅游设施,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接受红色教育、体验乡村风情。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被动改”到“主动建”,石家庄乡村的环境蝶变,不仅刷新了村容村貌的“高颜值”,更让村民在推门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的环境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产业兴旺:从“单一农业”到“多元融合” 农民腰包鼓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石家庄市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电商”等多元融合,让乡村产业既有“看头”,更有“赚头”。

  在鹿泉区大河镇南落凌村的滹沱河湿地采摘园,成排的葡萄架下,一串串翠绿色的葡萄挂满枝头,游客们提着果篮穿梭其间,体验采摘乐趣。

  “我们依托滹沱河生态优势,引导村民发展葡萄、草莓等特色种植,把采摘游与生态观光结合起来,每亩地年收入能达到两三万元。”大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特色种植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让土地“生金”,让农民致富。

  赞皇县牛山沟村的转型之路更具特色。“环境好了,我们就琢磨着怎么把红色资源用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崔天民说,村里深挖红色历史,修复了革命旧址,打造了红色教育基地,同时发展民宿、农家乐,形成“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的产业链。

  如今的牛山沟村,每逢节假日,来自各地的研学团队、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开民宿、卖特产,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去年我家农家乐收入超过10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于聚荣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李家庄村则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村里依托革命老区优势,打造了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修复了中央统战部旧址,建设了纪念馆,开发了“重走革命路”徒步路线。

  不仅如此,村里还引导村民发展民宿20多家,开发了核桃、花椒等特色农产品礼盒,旅游综合收入逐年攀升,村民人均年收入较整治前增长近30%。

  从特色种植到乡村旅游,从红色研学到手工艺加工,石家庄乡村产业正沿着“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的路径稳步前行,一个个富民产业扎根乡村,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让乡村振兴的底气越来越足。

  乡风文明:从“物质富足”到“精神丰盈” 乡村焕发新活力

  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石家庄市在推动乡村物质文明提升的同时,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精神风貌,让乡村既有“金山银山”的富饶,更有“春风化雨”的文明。

  栾城区夏凉村的活动中心里,总能听到阵阵欢声笑语。“有了这个活动中心,我们老年人的日子充实多了!”73岁的李西辰老人一边在健身器材上锻炼,一边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夏凉村不仅建了活动中心,还筹建了武术馆、书法室、图书馆、民俗馆、村史馆,从孩童到老人,从男性到女性,都能找到适宜的学习、锻炼、娱乐场所。“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凑一起打牌,现在来活动中心学书法、练武术的人越来越多,风气越来越好。”村党支部书记赵文忠告诉记者,这些文化阵地真正把“为群众办实事”落到了实处。

  鹿泉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了传播文明的“主阵地”。红色经典诵读、百姓歌声大赛等节目精彩纷呈,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互动中凝聚和美乡风。

  “每次有活动我都来参加,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朋友,心里特别敞亮。”获鹿镇村民张大姐说,这些活动让村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睦。

  乡村治理是乡风文明的“压舱石”。鹿泉区积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新寨村的“干群夜谈会”,干部群众围坐一起聊家常、解难题;铜冶镇的“帮大哥”调解队,用乡音乡情化解矛盾纠纷;岗上村的“积分治村”,用积分量化美德、激励善行;张堡村的“公心账”,让村级事务公开透明、赢得民心……这些经验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乡村文明注入了持久动力。

  如今的石家庄乡村,环境美了,产业兴了,民心顺了,新风起了。从鹿泉的民宿集群到赞皇的红色景区,从平山的生态家园到栾城的文化乡村,一幅幅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和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曲曲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正在激情唱响。

  记者手记:

  在乡村,感受新喜悦

  记者行走在石家庄的乡村,目之所及皆是惊喜。

  鹿泉岸下村的石窑民宿里,黑院霞的笑容里藏着新生活的甜;赞皇牛山沟村的红色广场上,于聚荣的感慨道出环境蝶变的实;平山李家庄的山间步道旁,游客与村民的欢声笑语交织成歌。

  从“脏乱差”到“高颜值”,不仅是村容的刷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用“绣花功夫”打理乡村,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了“幸福不动产”。从“土里刨食”到“多元掘金”,特色种植、红色研学、民宿经济等新业态扎根,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也挺得更直。

  更动人的是乡风的嬗变:栾城夏凉村的活动中心里,老少各得其乐;鹿泉“干群夜谈会”上,心结在唠嗑中解开。物质富足后,精神的丰盈让乡村有了更深厚的底气。

  这些变化印证着:乡村振兴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看得见的幸福、摸得着的希望。在石家庄的青山秀水间,这场关于“和美”的实践,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答卷。(记者 杜倩倩)

编辑:荣洁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