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渴了能喝水、累了能休息,还能帮助找工作,在这里,劳动者能感受到城市管理的温度。”海港区“零工驿站”海滨路站负责人王言午说。
这间不到60平方米的小屋内,空调、饮水机、急救箱、桌椅等配备齐全,电子屏上招聘信息实时滚动,不时有求职者前来咨询。我市在交通便利处设立“零工驿站”,将服务送到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和求职者身边。“类似的零工驿站,海港区已经建成137个,全市共有273个。”市劳动就业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张伟介绍。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始终将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打出“稳岗、扩岗、提技能”政策组合拳。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三项核心指标均超时序进度,为港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稳岗返还“免申即享”
真金白银兜牢底线
“438万,这是一颗企业稳岗的定心丸,我们领取稳岗返还资金后,可以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职工生活补助、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从而稳定就业岗位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支出,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中心社会保障业务部部长张涛说,“过去层层申报,材料堆积如山,如今账户确认,补贴即达,我们真切触摸到了政策的温度。”
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严峻形势下顶住压力,未裁员一人,社保缴纳分毫不差。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确认后,该企业符合稳岗返还条件,依托大数据平台的“免申即享”机制,无需烦琐申请,438万元返还资金直达企业账户。
今年,我市继续推行稳岗返还“免申即享”经办模式,创新建立“电话直联+微信平台”双线沟通机制,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为确保政策精准落地,专门设立稳岗返还政策咨询专线,开展“一对一”政策宣讲,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我们采取‘数据比对、精准测算、系统审核、社银发放、及时到账’的方式,定向直发稳岗返还资金,参保企业无须申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政策红利。”市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失业工伤保险业务审核部负责人杨洋说,这个经办模式的推行,得益于打通数据壁垒、重塑服务流程的坚实工作,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零材料、零跑腿”直达企业账户。
稳岗返还是预防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企业承担稳定就业岗位社会责任的一种激励,它如一场及时雨,润泽港城万千企业。6月27日,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2025年度首批次稳岗返还资金发放工作,为1730家企业注入3627.62万元“稳岗活水”,惠及职工8.94万人。资金活水精准滴灌,兜住、兜准、兜牢港城千家万户民生底线。
访企扩岗广泛发动
区域协同拓宽“就业路”
需求侧访企扩岗,供给侧广泛发动。截至6月,市人社系统发动164名人社服务专员进社区、进厂区、进园区,共征集就业岗位2.2万个,为1200多家企业建立服务清单和对接机制,并会同民政、总工会、残联、妇联等部门走访了解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残疾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状态、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对有就业意愿的人员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
今年45岁的张景阳曾在外地某机械厂工作,回秦后苦于不会操作数控设备,求职屡屡碰壁。“数控机床?摸都没摸过……”走访中,市人社局服务专员把张景阳的话记在心里,立即对接本地装备制造企业的“急缺岗位清单”,精准匹配,并安排他进入秦皇岛技师学院学习。经过培训结业后,张景阳已稳定上岗,月收入较之前提高近40%。
“在加强就业岗位供给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深挖企业就业潜力、加大政策性就业岗位供给、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等3项措施。”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与农民工工作科科长程雪说。
企业和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阵地就建在哪里。这个夏天,秦皇岛市零工市场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取便捷、多元的公共就业服务。
卢龙县近日举行了“她力量职未来”女性专场招聘会,全职宝妈陈静在“智享平台”小程序看到“急招懂育儿、会生活的本地内容编辑,居家办公优先,要求‘挖掘遛娃宝地,文字有烟火气’。”她点开链接,选取了自写短文点击发送,“发送键按下不到半小时,企业HR就回复说视频聊一下,我们谈得不错,试稿成功,没想到,当妈攒的经验,真能在云端换成薪水。”
为畅通就业渠道,我市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想方设法为百姓找工作,人社服务专员进企业、进社区征集和推荐岗位,今年累计举办102场次招聘活动,线上线下齐发力,达成就业意向万余人次。
扩岗不仅深耕本地,更延伸至京津。“秦学有为 岛演未来”高校毕业生专场共汇聚了来自京津冀的280余家优质企业,提供1.35万个就业岗位,达成就业意向3100人次。这些岗位涵盖生命健康、新型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岗位丰富选择多,真心为咱的就业服务点个赞。”已通过招聘活动顺利找到工作的燕山大学毕业生刘涛说。
市劳务协作服务中心主任王剑介绍,通过深化与京津劳务协作机制,技能人才定向输送高效运转。今年三地联动举办了多场线上线下招聘会,精心征集岗位8000余个,为劳动者开辟了更广阔的京津冀就业通途。
课堂连职场提技能
学校加企业共育才
“技多不压身,饭碗端得稳,无人机操控与维修,这可是新兴技术岗位,学成后能够快速就业。”听说青龙职教中心2025年秋季将招收无人机操作与维修专业学生45人,专科毕业后从事机械作业的小伙儿关子强准备报考,再学一门新技术。
今年5月,西安天翼智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青龙职教中心深度联动,通过师资专项培训与无人机教学设备捐赠,共建学习基地,目前,企业工程师已围绕理论筑基、拆装试飞、故障维修、仿真模拟等方面,为学校教师进行了专项培训。
磨亮技艺这把钥匙,自有万千门户为你敞开。
我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化身“匠才熔炉”,以“订单式”“冠名式”培训为突破口,联合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12所院校,构筑“院校培训、政府塑形、企业招聘”三位一体培育闭环。2025年上半年,仅电气自动化专业大类的毕业生,基地就已为企业输送1041名技术新锐,企业留用率超80%。
“校企合作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定制课程,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资源,学生掌握实用技能并同步职业素养,实现‘毕业即上岗’。”秦皇岛技师学院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闫立勇说,“近两年,学院‘厂中校+校中厂’双轨融合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双证(学历+职业资格)获取率达98%,为本地企业输送了超1000名高技能人才,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800余万元。”
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负责人王红亮介绍说:“我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全市6所技工院校合作企业200余家,并与市总工会、教育局联合创建了‘工匠学院’,学生技能及适应企业能力明显提升,企业满意度达98.5%。”
当前,秦皇岛以稳岗固本、以扩岗开源、以提技强基,一套“组合拳”打得精准有力。未来,聚焦产教融合、强化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的脚步将更加坚定,让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能在港城大地上找到绽放的舞台,这既是承诺,更是这座海滨城市温暖而坚实的底色。
“姜姨,下房院里的纸箱堆着有安全隐患,改造马上到您家,得抓紧清理啦!”
编辑:王俏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