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90后记者沿着足迹看新变丨塞罕坝来了“科技合伙人”

2025-08-11 09:12:51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联合高校院所协作攻关,为“二次创业”提供技术支撑

  塞罕坝来了“科技合伙人”

  7月22日,李森浩(左一)、韩谨泽(右一)和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工作人员在林中做野生动物样线调查。 河北日报记者 李佳泽摄

  7月22日清晨,塞罕坝机械林场百万亩林海,在流动的乳白色晨雾中慢慢苏醒。

  河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森浩和韩谨泽整理好背包,带上设备,准备乘车出发,进入千层板分场林地进行野生动物调查。前一天,两人刚刚在三道河口分场完成为期4天的野生动物样线调查工作。

  “听说你们过来了,我特意抢了护林员的活儿,给你们当进林向导。”千层板分场副场长孙朝辉站在越野车旁,笑着招呼两人上车。

  孙朝辉曾在林场保护地管理科工作。2023年在开展一项关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琴鸡的专项调查时,由于缺乏专业调查手段,他曾和李森浩所在的高校专业团队对接过。

  没想到,一年后双方的合作升级为对塞罕坝野生动物的系统性研究。2024年,作为合作单位,河北大学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主研课题《基于野生动物多样性提升的塞罕坝人工林经营技术研究》提供调查数据及分析,目前是课题数据收集的关键阶段。

  进入林地,李森浩打开随身携带的北斗定位手机上的林场地图。109条调查样线覆盖林场6个分场的不同生境和海拔段,如同一张林场的生态神经网络。

  每条样线长度3公里左右,上午5时到9时、下午4时到7时,是野生动物最活跃的时段。李森浩和韩谨泽沿着地图标注路线,边走边观察,记录出现的野生动物或其活动痕迹。

  “快看这里!狍子的偶蹄特征很明显,前尖后圆,一走就扎个坑。”李森浩蹲下身,指着地上的印痕说。

  清早,林间地表湿润,两人仔细搜寻着动物留下的蛛丝马迹:挂在树枝上的一缕灰白色兽毛,地上的团状粪便,甚至被蹭掉的一块树皮……

  继续往前走,有数个有序排列堆起的小土丘。“这是鼢鼠的杰作,它是我们当地的一种野生动物。”孙朝辉边说边介绍起鼢鼠的习性特点。

  穿过落叶松林,一行人最终在一处红外相机布设点停下。红外相机由林场布设,拍摄记录的信息与科研单位共享。

  这种高校院所和林场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赢的“科技合伙人”模式,正为塞罕坝发展提供新动力。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二次创业”的路上,林场人不断探索。

  2024年2月,就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我省围绕塞罕坝精神铸魂工程、生态系统提质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七大工程提出了22项具体任务。

  孙朝辉介绍,他们在做的课题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森林抚育方式的选择不再单从林分整体状况考量,还同时兼顾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迁徙路径、巢穴分布等因素。

  为加强林业科研合作,2024年9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联合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成立塞罕坝机械林场科研工作站,建立科研协作平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这些高校院所将发挥人才、科研、学科等优势,以塞罕坝生态建设成果为基础,形成“问题提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发展”格局,共同开展科研协作攻关。

  “六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有黄沙,如今已变成科技研究的富矿,吸引越来越多科研人员来到这里。”塞罕坝机械林场科技科科长郭志睿介绍,林场目前正在开展课题8个,2017年以来累计形成课题和推广成果22项。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将为提高塞罕坝森林经营水平和后续资源培育注入新动力。(河北日报记者 桑 珊)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