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冀时客户端报道 今年7月23日以来的强降雨,导致我省多地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我省各地严格落实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打通预警落地"最后一公里",快速响应、提前防范、有效应对,及时转移人员,成为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
7月28日凌晨,暴雨倾盆。承德兴隆县六道河镇朱家沟村立即启动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按照提前分工,村干部挨家挨户通知转移。大家一边用手电照窗户,一边敲门大喊,得到回音后,赶紧奔向下一家。村民爬到北边山顶没一会儿,山洪就卷着石块下来,很多房屋和道路被冲毁了。靠着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朱家沟村危险地带的146名居民全部安全转移。
什么是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又为何要建立这一机制呢?
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 纪明华:
山洪多由暴雨引起,来势猛、成灾快,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预警"叫应"机制,通过监测设备和气象数据生成的预报预警,由省到市、市到县、县到乡、乡到村,一环紧扣一环进行快速"叫应",责任人必须立即回应,并将预警信息传至每户,同时组织群众转移避险并反馈落实情况,形成闭环。
我省高度重视临灾预警工作,2024年1月14日开始施行的《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将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法定化,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应当组织应急管理、气象、水行政、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完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确保预警覆盖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防汛责任人及时准确接到预警信息。
唐山市迁西县应急管理局政治处主任 田志星:
我们县制定了全县预警"叫应"机制,及时广泛发布预警和避险提示,将各类预警信息精准地发布到户、到人,每个村都进行了防汛避险人员转移的演练,使群众能够熟悉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和避险目的地。
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将推送式响应变成强迫式叫应,从"响应"到"叫应",一字之差的变化,却能赢得先机、提前防范,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7月23日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河北多地山洪灾害风险升高,省水利厅通过省级监测预警平台,向69个山区县各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精准推送山洪灾害预警"叫应"短信6万余条,同步触发"叫应"机制,各级责任人在15分钟内点击短信链接确认接收。
临灾预警"叫应"的"发令枪"一响,基层责任人就立刻行动。7月27日19时10分,滦平县气象台拉响暴雨红色警报。仅仅3分钟后,这一预警信息已传遍滦平县各村责任人。与暴雨赛跑,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他们迅速到岗就位,组织人员转移,开始抢险救援。南大庙村地势较低,眼看暴涨的河水就要漫堤进村。危急时刻,包村乡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等挨家挨户敲门,组织村民向地势较高的南大庙火车站转移。21时,全村60户169人全部抵达安全地带。临灾预警"叫应"机制,为村民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承德市滦平县南大庙村村民 白玉环:
当天晚上好像应该是9点多钟,外头下大雨,后来就听着我们陈书记在当街,还有包村的(干部)都嚷,赶紧都转移,转移上车站,挨门敲,不走都不行,(过了一会儿)车什么都冲去了,水就涨上来了。
这次汛情来临前,保定市阜平县大台乡提前转移了321名村民。然而,25日晚到26日凌晨,持续的降雨让险情升级,经过精准研判,全乡再次科学调整转移人员范围,进行扩面转移,又连夜把61名村民和被困在国道上的9名滞留群众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保定市阜平县大台乡柏崖村村民 王梦修:
书记的嗓子哑了,她也是晚上(挨户)跑,你得走,不走不行。
保定市阜平县大台乡党委副书记 甄珍:
在门口就这么吆喝,一开始敲门,硬敲起来之后还不相信,我们说你看后边沟上都已经流水了,就这样硬拽出来,就是咱们一定是把这人转出来,就是别的你说房子塌了、路塌了、桥塌了,那都是小事,咱就是人命是第一位的。
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启动后,不仅要快速响应,还要有效应对。转移路线怎么走,避险点在哪儿?"谁来叫""何人应"?都提前做好规划。面对突发紧急情况还要果断决策,确保应转早转、应转尽转、不漏一人。
7月25日,阜平县史家寨乡凹里村接到暴雨预警后,村党支部书记赵小飞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到微信群,和两名村干部,挨户通知,将15户33人转移到凹里小学安置点。
保定市阜平县凹里村党支部书记 赵小飞:
临灾"叫应"机制法定化以后,我们实行落实到人,安排网格员划片,做到守土有责,确保应转早转,应转尽转,不漏一人。
保定市阜平县凹里村村民 王占金:
以前演练过,演练过好几次,这个路线也知道,书记一通知就过去了。
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机制,还要做好群众工作。
承德市围场县兰旗卡伦乡砖瓦窑村,三面环山。强降雨来临前,包村干部戴春雨和村干部第一时间安排低洼地带的村民转移。但仍有部分村民滞留家中,他们又耐心劝导,及时将所有群众安全转移。
承德市围场县兰旗卡伦乡人大主席 戴春雨:
有一户转移的,坝堰的水离他们家还有个10米20米左右,包村干部他俩架着他,以轮椅形式给推出来了。
承德市围场县兰旗卡伦乡砖瓦窑村村民:
第一次我是因为身体条件,我就说你们的心意我能理解了,然后让他们先走,我就寻思就在我这老家里先蹲着,因为生活上方便点,然后后来第二次又去,我一寻思实在是人家这么操心为我们,我不能让再继续操心了。
安置工作是防汛避险人员转移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把安置工作做好,才能使群众愿意转、放心转。
本台记者 刘肇翔:
西沟村被转移出来的群众,现在是被临时安置在了马营子(满族)乡的一个比较安全的幼儿园。在这儿我们看到,每一个群众都有干净的被褥,而且有充足的餐饮保障。
承德市滦平县南台子西沟村村民 李艳雪:
这边一切吃住都挺好的,老人跟孩子都被妥善地安置了,感觉一切都特别的踏实。
安全从来容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一丝侥幸。当"叫必有应"成为常态,应对风险的底气,便又坚实了一分。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